季国平:竭心尽力 思考光电显示器件人生

显示速递 · 2017-03-23

导语:我一直认为,显示产业非做不可,而且要当做重点来抓,现在我们就能看到显示器件的好处了!

季国平,69岁,上海人;

1963年至1966年 上海格致中学高中;

1968年至1970年 吉林省延边地区下乡;

1970年至1972年 吉林省半导体厂工人;

1972年至1975年 吉林大学半导体系本科;

1975年至1980年 电子工业部南昌746厂设计科;

1980年至1986年 电子工业部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事业部;

1986年至1988年 电子工业部微电子器件局;

1988年至1993年 机械电子工业部微电子与基础产品司副处长,

机械电子工业部彩色显像管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1993年至1998年 电子工业部基础产品重大工程司彩管工程处处长;

1998年至2003年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基础产品处处长;

2003年至2007年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基础产品处处长、助理巡视员(副司级);

2007年 信息产业部退休任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行业分会顾问,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很早我就意识到,中国必须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一味依赖进口,买不来技术,也买不来现代化!事实证明,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崛起,进一步拉低了显示器件的价格,也不再受制于国外企业。当中国大陆平板显示产业壮大起来,在国际上才有话语权。”原信息产业部电子产品管理司助理巡视员(副司级)季国平回顾几十年来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感概道。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积极制定平板显示技术发展政策和规划,与产业不断凝聚共识,一步步实现产业崛起。从CRT、TN、STN到CSTN,再到TFT,季国平从早期主管CRT显示器件的规划、研发和规模生产,到主管平板显示器件产业规划、研发和规模生产,见证了中国平板显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整个发展历程,也在坎坷起伏中与行业老一辈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共同推动着产业前行。

持重信念 专注显示器件发展

上世纪60年代,作为上海市重点中学时代的活跃人物,季国平成为一名非常年轻的学生党员。由于文革,让他失去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响应号召下乡插队锻炼,后抽调到工厂当工人。直到1972年,他考入吉林大学半导体专业,成为他第一次与光电显示器件结缘的机会。

1975年,他毕业后分配到电子部南昌746厂,担任该厂的技术工程师,从事半导体集成电路产品版图设计等方面的研发。1980年,他又调入北京,从事彩色显像管产业的管理。

在CRT显示时代,陕西咸阳彩虹彩色显像管总厂是国内投建的第一个彩管工厂,1985年开始量产,这成为中国显示产业非常重要的一页。当时,中国彩电整机厂因缺乏国产显像管器件,长期受制于国外企业,发展十分艰难。正是看到这样的现状,电子部狠抓彩色显像管国产化,而季国平也成为彩色显像管国产化的主管领导之一。

在政策的倾斜与扶持下,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正式实施,也确定了整体发展方针,很快就实现了彩色显像管国产化应用,彩管产业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实现70亿元利润,在电子部所管辖的所有产业中名列前茅。此时,通过支持彩色显像管国产化,中国建立了品种齐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相对完整的彩电工业体系,也使得电视整机厂商的整体盈利状态好转。

尽管中国显示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显示器件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但是季国平的思绪却并未停留在此,而是有了一些前瞻性考虑。“显示技术革新速度非常快,光做彩色显像管肯定不行,未来我们做什么呢?”他一直叩问自己。

1995年,行业专家提出论点:CRT产业只有十五年的寿命期,今后市场就会减少与下滑,到2010年将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必须更新显示技术。为此,电子部未雨绸缪,作为行业的主管处长,季国平1996年开始主抓TFT技术,引导显示产业向TFT方向发展。

尽管当前中国的平板显示产业已经形成了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中电熊猫四大台柱的产业格局,但是真正揭开TFT产业序幕的却是吉林省彩色液晶显示器件公司。吉林彩晶公司于上世纪末以1亿多美元从日本购买了一条液晶显示生产线,开启中国TFT技术研发生产的新篇章。

当时,吉林省向电子部提出申请,希望全国都不要布局TFT产线,让吉林省独自打天下,直接集中投资TFT产业。作为产业主管领导之一,季国平向部领导汇报时提出:“中国市场这么大,TFT也是一个方向性的显示市场,怎么可能就在一个省发展呢?国家需要整体规划和布局,毕竟局部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还是有限的,仅在吉林省布局对中国液晶产业的发展不利。”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液晶面板生产厂”,曾经的吉林省“天字号”工程,吉林彩晶承载着中国TFT-LCD产业发展最大期望。然而,事实证明,吉林彩晶公司工作没有做好,1998、1999年产品验收没有过关。该生产线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原本希望在先导线上打基础,开发新的生产线,但苦于资金匮乏,也没有核心技术,旧线设备及零配件很难购买到,产品也比较落后,同时因产权不清,慢慢陷入发展困境。在运筹资金准备上市时,因很多条件不具备,上市的计划流产了。第一代TFT产线最终宣告失败,也成为中国TFT-LCD产业发展中的第一个挫折,但其起到了一个先导性作用,成为中国大陆涉入TFT技术的开端。

高瞻远瞩 力推TFT技术创新

2000年中国平板显示产业迎来转折点。季国平同一批显示产业界学者、专家提出,把平板显示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布局,争取国家政策和导向上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努力下,显示产业争取到了集成电路一样的政策支持。

2001年,作为电子部显示产业的主管领导,季国平以产业顾问的身份,组织了以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国内几大液晶企业高层为主的访问团出访韩国,实地考察了韩国三星、LG、现代、大宇等企业。当时,韩国主要是3、3.5、4代TFT生产线,但是4代线已经开始普遍采用机械手,投资非常大。2001年三星、LG刚刚起步,在韩国分别投建了一条五代线,但还没有量产。在季国平的要求下,韩国公司安排了考察团参观了韩国正在建设中的5代TFT-LCD产线。考察团在回国后,在撰写的考察报告中,阐明了液晶面板的技术制造特点、投资资金,建议中国要尽快布局TFT产业,从显示器件发展来看,TFT是最有希望的显示技术,国家应该尽快完成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的整体规划。

由于当时天马微电子在深圳发展得非常好,特别在TN、STN、CSTN上有深厚的技术沉淀,季国平首先考虑帮助天马微电子TFT项目立项,但遗憾的是限于政策以及技术仍未得到攻关,使得天马微电子第一条4.5代TFT-LCD生产线于2006年04月才在上海投建。

实际上,龙腾光电的起步也很具戏剧性,当时,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TFT-LCD技术对中国大陆技术封锁,龙腾光电想方设法在昆山投资了5代TFT-LCD生产线。

上广电此时也从日本NEC引进5代TFT-LCD生产线,只是采取中外合资的形式,技术和产品开发都受制于日方,而且极其不合理的合同条款规定日方每年要从合资企业中提取销售提成费,不管企业是否盈利,但合资企业必须支付销售提成费,造成企业产生巨额的亏损。

上世纪80年代,京东方投建一条TN生产线,开始做液晶技术。这对中国显示产业来说,非常珍贵。但由于投资跟不上,技术落后,无法进一步创新,企业陷入了发展困境。在京东方TFT-LCD发展过程中,季国平坚持地认为,技术自主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2003年1月,在北京市政府支持下,京东方提出拟收购韩国现代电子TFT-LCD业务、相关专利及团队,一次性购买3、3.5、4.5代三条TFT产线的方案。季国平在与京东方主管领导几次讨论过程中,积极支持此方案的实施,最终收购合同生效了。从此,京东方进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领域,这标志着京东方的TFT-LCD事业的战略布局正式全面启动。

随后,京东方派人到韩国对已经购买的三条生产线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学习TFT关键技术,然后又请很多韩国工程师到中国来做研究。此时,虽然韩国最高世代线仅为5代线,但京东方仍然于2003年决定在原有4.5代线的技术基础上,上马5代TFT-LCD产线。季国平表示:“京东方投建的5代TFT-LCD产线非常宝贵,培养了很多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京东方目前在全国布局的平板显示十几条生产线都是从这条线培养出来的,他们代表着显示器件的新生力量,而中国也从五代TFT-LCD线一步步走向辉煌!”

季国平后来表示:“我一直认为,平板显示产业非做大做强不可,而且要当做重点来抓,现在显示器件无处不有,显示器件市场非常广阔。证明我们当年下定决心开拓中国液晶产业的决策是正确的。”目前智能手机、电视、平板电脑、车载显示等对显示器件的需求非常大,而显示器件国产化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同时,显示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比如智能车床,而且解决了中国显示器件的供需矛盾,进一步拉低了国际产品价格,更培养了很多科研和产业人才。

随着行政审批权下放,当前TFT-LCD产业发展存在过快的问题。同时,目前OLED产业投资也很快,动辄几百亿的巨额投入。季国平对这一现象做了深度分析:“显示产业未来发展需要政策引导,特别是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一定要加强全产业链的贯通发展,需要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一定要达到较高的成品率,不能一味盲目投资。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也要有重点的支持,特别是材料和设备环节,以此带动产业链的发展。如果是量小的材料和设备,从研发效益比来看,也可以适当进口。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发展,很多企业也推出了曲面、柔性、量子点、8K/10K等高端显示技术产品,我们一定要不断创新,提高技术含量,降低产品成本,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地方政府也不能一味树立地方形象,不能‘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一定要考虑长远发展,一定要实现独立自主创新发展!”

戮力前行 当好显示行业参谋

2000年初,根据当时信息产业部产业规划,中国平板显示产业主要布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但也为中西部显示产业发展留了口子。季国平表示:“当时我们从政策、投资上做了一个轮廓式的规划,后面产业的发展也基本上遵循了这条线,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包括川渝鄂为主的产业发展集聚区。”

作为最早布局TFT-LCD技术的企业之一,昆山龙腾光电借助台湾技术资源,很快实现了5代TFT-LCD的投产。此时,信息产业部主管领导和季国平一起研究是否能整合京东方、上广电、龙腾光电三家企业的资源,融合成一家企业,进一步提升中国显示产业整体竞争力。信息产业部召集三个地区的主管领导,商议整合三家企业的可行性。然而,愿望是很美好的,但是实施起来非常不容易,毕竟每一个地方的政策支持力度不一样,特别是对本地企业。最后,这一提议没有实施。三家企业也走上了不同发展之路,京东方以5代TFT-LCD产线为基础,逐步发展了6代、8.5代以及10.5代TFT-LCD面板线;龙腾光电继续深耕5代TFT-LCD面板线;上广电则被中航收购。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国TFT-LCD技术布局也经历了很多波折。作为中国最大的终端市场,尽管深圳拥有TCL、创维、康佳等一大批电视整机厂以及其他电子消费品厂商,但因天马微电子在上海布局TFT-LCD,使得深圳失去了发展显示器件的技术基础。基于提升珠三角地区显示器件配套能力,2005年,深圳地区建议京东方在深圳投建聚龙光电6代TFT-LCD面板线。对此,季国平也很关注这一投建事宜的发展。然而,原本投建聚龙光电的谈判都进行得很好,但最后被夏普给搅混水了。

夏普向深圳市政府提出建议,希望想卖6代TFT-LCD旧线卖给深圳,可以更快更好投入量产。考虑到夏普在液晶显示上的技术实力,深圳市政府决定引进夏普6代TFT-LCD旧线。然而,上海市也因上广电的产线的投资不利,希望在6代TFT-LCD面板线上能有所突破。因两地政府都向夏普抛出合作的橄榄枝,夏普开始抬高产线转让价格,达到80多亿元人民币,致使谈判始终未能达成协议。而熊猫集团在中国电子的支持下抢在两地政府之前以100多亿元人民币购买了这条旧线以及相关欠缺的设备和模组。这也成为深圳后来决定投建华星光电的戏剧性的插曲。

最近,高世代液晶面板线是否过剩?特别是京东方10.5代线、华星光电11代线的投建,一直都是行业比较关注的问题。季国平则认为:“从技术上来看,京东方、华星光电不断投建高世代面板线,不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大大提升了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壮大了国家整体实力。其次,尽管中国投建了这么多的面板产线,但基本上能实现产需平衡,毕竟设备、产线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同时,目前AR/VR 、智能穿戴、车载显示、曲面显示等新的应用迭出不穷,需要有人开发更多的应用来消耗部分产能,一些增量市场值得我们关注。整体来看,中国TFT-LCD产业发展仍然很健康,主要由于产业还是存在一些技术门槛,投资门槛也很高,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的,产业格局基本上已经定型。”

但从面板尺寸来看,季国平认为:“第一,8.5代以下面板产线不能再投资,毕竟切割效率不是很高,但如果未来市场还有增长的空间,京东方10.5和华星光电11代线可以进行技术复制,适当投建新产线,以进一步拉低相关设备的购入成本,提升投资效益比。”

“第二,国内OLED技术发展仍然不成熟,日本、台湾地区整体没有太大的动作,而中国大陆企业要想在中小尺寸 OLED上抢占三星的市场份额是很难的。整体来看,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国显光电、和辉光电以及信利光电还是具有弯道超车的机会。OLED具有柔性的特征,可以应用于很多特殊用途,但要考虑市场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还要抓主流产品,也要关注细分产品的发展。”季国平对OLED技术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随着老一辈液晶显示技术专家的退休,他又意识到,这一批老专家、学者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不能随便闲置浪费掉。早在2001年,他提出液晶行业协会必须尽快建立平板显示专家组,随后他组织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高等院校、研究所的老教授、研究员以及液晶显示企业老专家成立了专家组,帮助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对一些重点的液晶产业投建项目进行评定和审核,提出很多高质量的发展建议。同时,他也支持了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南京平板显示行业协会、四川平板显示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成立,且成立专家委员会,推动了区域性行业组织的发展,对各区域显示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001年,武汉光谷东湖开发区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发展初期,武汉光谷东湖开发区整体产业规划门类较少、整体定位不明确,发展较迟缓。

2005年,应武汉市政府要求,季国平挂职武汉光谷东湖开发区副主任。在此期间,他同开发区的其他领导一起进行产业基础研究,制定了12类产业的发展规划,使开发区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在财税、科技金融创新、股权激励、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制定了多项配套政策,引进了一批包括12英寸芯片、照相机、计算机、手机、液晶面板及模块、软件、生物科技、汽车配套、仪器仪表在内的高新科技企业,特别重点支持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发展,让武汉光谷东湖开发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光谷”。

季国平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显示大会上(前排左六)

2007年,季国平正式退休,却没有选择闲下来,过那种恬适自由的退休生活,他也进入了平板显示产业专家组的行列,仍然关注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从CRT显示技术,到LCD/PDP显示技术,再到OLED、QLED显示技术,中国平板显示产业迅猛发展、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全球显示产业重要一极。目前,季国平还兼任了行业协会和联盟的主要负责人,继续思考他的光电显示器件的人生。

问题一:几十年来,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怎么看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历程?那在中国平板显示发展过程中,哪些重要事件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事件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季国平:中国大陆平板显示产业从1995年至今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从缺芯少屏到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预计2018年中国大陆的TFT产能将占据世界第一位。

中国大陆的显示器件产业在80年代初相当薄弱。陕西咸阳彩色显像管总厂的建设揭开了中国显示产业光辉的一页,为中国彩电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良机。中国显像管产业(CRT)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时,部领导远见卓识,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寻求代替CRT的新型显示器件。1995年,根据国际SID会议专家提出的CRT只有15年寿命的断言,我作为行业主管处长组织专家进行多次反复认证并提出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在液晶产业,组织专家撰写“中国为什么要发展TFT”、“中国TFT产业如何正确发展”、“TFT产业发展规划及需要配套支持的相关政策”,并根据中国CRT成功发展经验提出中国液晶产业上下游配套方案等报告。这些报告为中国液晶产业发展奠定了发展基础,也吹响了即CRT之后中国平板产业发展的号角。

中国TFT行业从1997年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至2002年,行业试水阶段。

1997年吉林省购买了日本东芝的一条旧的TFT生产线(第一代TFT),但由于生产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难于取得备品备件,导致国家验收项目无法通过。同时公司资金缺乏,试图上市解决融资问题,但由于不具备相关条件,最终导致上市融资计划流产,项目已失败告终。暂时的挫折没有阻挡中国大陆液晶产业的发展步伐,但给今后产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第二阶段2002年至2007年,行业起步阶段。

2001年,我和液晶分会理事长高鸿锦商定组织中国液晶行业代表团考察韩国的TFT产业,访问了世界TFT产业龙头企业三星、LG、现代电子、大宇四家公司,参观了三星和LG各自正在建设中的世界最先进的第5代TFT生产线,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我们写了考察报告向部领导汇报,提出了两国在TFT产业的发展差距,指出了产业扶持政策缺失的问题,引起了部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几年,中国政府逐步出台支持TFT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北京、上海、昆山相继酝酿并开始建设了3条第5代TFT生产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三地采用了3种不同的投资模式。北京京东方于2003年花重金购入韩国现代电子公司3条TFT生产线(3代、3.5代、4.5代),派出人员赴韩国管理并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于2005年开始在北京亦庄建立第5代TFT生产线。上海上广电于2005年与日本NEC公司合资在上海莘庄建设5代线。昆山凭借与台商的友好关系由台商投资建立了龙腾光电(IVO)5代线。3种投资模式最后结果是上海线由于巨额亏损被中航收购,昆山线尽管亏损还在坚持但为台商友达(AUO)进入昆山生产LTPS奠定了基础,京东方通过买断韩国技术、加紧技术开发、积极培养团队,得以迅速在全国布局。

第三阶段2007年至2012年,行业蛰伏阶段。

京东方第五代线建成以后,相继建设了4.5代、6代、8.5代和鄂尔多斯的5.5代LTPS/AMOLED项目。天马相继建设了4.5代TFT生产线和5.5代、6代LTPS生产线。华星光电在深圳建设了8.5代生产线。中电熊猫在南京建设了6代线和8代线。中国TFT产业四大产业基地格局基本形成。中国TFT的产能逐步增大,为彩电产业和手机、IPAD、计算机等配套的面板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这是中国TFT产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为这几家企业产能的提升提供了资金的帮助和各项政策的支持。但是TFT产业仍然面临亏损的局面。

第四阶段2013年至2016年,行业盈利阶段。

经过每个企业的不断努力,逐步适应了市场变化,采用部分国内配套的产品和材料,企业慢慢走出了困境,实现扭亏为盈,尽管国际上面板价格不断降价,但中国的面板产业顶住了压力,降低了成本,不断提高成品率,提高产能,终于迎来了面板产业的春天。企业的盈利看到了光明,面板企业再接再厉继续扩大能力。京东方在合肥建设10.5代生产线,在成都和绵阳总共投资900亿元建设OLED硬性和柔性生产线。华星光电在深圳建设11代生产线,在武汉建设6代LTPS生产线。天马微电子在上海和武汉继续建设6代OLED生产线。中国面板产业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2018年中国大陆TFT面板产业的产能将会超过韩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面板产业前程似锦。

总之,吉林液晶靠2000万元资金起步,最后建成投资十几亿元的项目,试水之痛令人惋惜。液晶行业代表团赴韩国考察之行加快了中国TFT产业发展的进程,京东方深圳聚龙光电6代线因夏普搅局而无法进行,北京京东方、上海上广电、昆山龙腾光电三地因各自的利益而无法联合,使信息产业部主管部门原先提出的三地三条5代线融合的想法无法实现,这些生动的例子是中国液晶产业发展中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问题二:您曾在工信部等部门任职多年,“缺芯少屏”这一现象在您以及一大批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的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那您具体介绍一下您是怎么参与中国显示产业变化历程的?那您在中国显示面板国产化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特别是一些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相关企业发展的支持?

季国平:首先,2003年我组织行业专家制定了平板行业产业发展规划,主要是重点发展TFT产业、PDP产业和LCOS产业。特别是在TFT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在产业基础好的地区优先发展,在渤海湾地区建设以京东方为重点的基地,在长江三角洲建设上海、昆山、苏州等基地,在珠江三角洲建设以天马为主的基地,在三个基地发展后再考虑在中西部地区建设新的产业基地。

其次,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帮助上述产业基地尽快立项,加强中外方的合作交流,帮助地方政府筹划拓宽融资渠道,同地方政府沟通在液晶基地建设中细化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到位,督促产业基地完善上下游配套,逐步形成完备的产业链。

再次,在提高显示面板国产化的过程中,信息产业部一方面给各个基地提供一定数量的研发费用,加快产品的研发,奖励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显示面板国产化率的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信息产业部同中国视像行业协会沟通要求整机企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多多采用国内面板,支持面板产业国产化的加速发展。

第四,信息产业部加强与财政部的沟通,出台了一系列的行业优惠政策:产业基地建设所需设备、试生产材料进口免税政策,建设高纯度进化车间所需材料的进口免税政策等。

问题三:您兼任武汉光谷主要领导的时,您对光谷整体规划布局以及项目招商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季国平: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应武汉市政府的邀请,我挂职在武汉东湖开发区(武汉光谷)任副主任,负责招商局和经发局的工作。当时武汉光谷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在光通信设备、光电子器件、光纤光缆、激光产业四个方面处国内领先地,但是作为光谷光电子产业基地,仅有上述四个方面是不够的。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同开发区领导一起进行调研后,重新做了规划,规划了生物产业园、软件产业园、机电一体化产业区、移动通信产业区(包括通信设备和手机)、为汽车配套的元器件、显示产业基地、整机产业基地(计算机、照相机、节能环保产业区、新材料产业区等12个门类。这些产业区的逐步建成,使武汉光谷迅速成长和壮大,开发区GDP每年达到40%的增长。在国内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名列前茅,武汉光谷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光谷。

主要体会:武汉光谷要成为国内光电子产业发展最快的基地,必须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和实施。

1、用政策和资金支持邮科院(上市公司烽火集团)继续在光通讯设备、光电子器件、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

2、重点建设武汉新芯12英寸芯片生产线项目。使武汉一跃成为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基地之一,进而为武汉下一步长江存储器项目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成功引进了富士康公司项目落户武汉,使武汉在整机生产中,一跃进入崭新的局面。

4、生物工程、软件的建设、大学新学区的建设、天马4.5代TFT和模块项目的建设。

问题四: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亏损,曾使相关企业领导感受到了很大压力,您曾经担任京东方的独立董事,您对TFT的产业从亏损转变到盈利您有什么体会?

季国平:第一,平板显示产业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起步阶段的亏损是正常现象,国际上从事平板显示产业的龙头企业都面临类似情况。平板显示产业的主要特征就是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生产线折旧速度快、技术换代速度快。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各方面稍有不慎,就会面临亏损压力。越是企业困难阶段,各级政府更应该给与企业大力支持,帮助企业尽快脱困。

第二,企业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要加强创新和研发,通过技术改造填平补齐提高产能。通过加强管理,将条条管理转变成模块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的营运效率。

第三,企业要扩大产能还需要走出现有的产业基地范围,同更多具有资金优势、区域优势、配套优势的地区开展合作,复制已有的成功生产经验,建设更多生产线,提高面板市场产品定价的话语权,打破过去被动压价的恶性竞争。

第四,充分利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的便利条件企业不断建设高世代生产线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问题五:尽管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技术挑战。那您怎么看中国大陆新型显示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认为中国大陆平板显示产业的未来出路在哪里?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最大挑战:

现阶段平板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企业还尚未意识到像过去一样单纯依靠政府扶持产业的发展环境已经根本性的改变了。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已经不再是起步阶段,企业将面临更为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还缺乏直面困难的足够的思想准备。

未来出路:

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将完全依靠自身的良性血液循环并利用有利的中国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确保行业的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

个人建议:

1、尽快成立政府导向的政策性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铺平道路。

2、逐步理顺企业与各级政府、投资各方的关系,使企业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角。

来源:亚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