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光佑护的空间”?巴拉甘的小礼拜堂让你秒懂

汉都灯光设计 · 2017-03-18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1902—1988)在1952年自己出资改造了一个项目——嘉布遣会小礼拜堂。谁也没想到的是,他在这个项目中的光影设计达到了从业生涯的最高峰,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至今无人能及。很多人把这个小礼拜堂称为“光护佑的空间”。

那一年巴拉甘50岁。

△ 嘉布遣会小礼拜堂正厅。 图片来自礼拜堂自制画册。

△巴拉甘摄于马厩别墅

谈到光,就算很多人没有信仰的人,心中冒出的第一句都是:“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光的不可捉摸、无处不在,让它一向具有超高的神性。

2017年1月的一个早晨,当我沐浴在嘉布遣会小礼拜堂那一片由格栅透过的琥珀色的光中,心中的一个念头便是,只有巴拉甘这样无比虔诚的天主教徒,加上与生俱来的设计天赋,才能创造出如此令人震撼的光影。

由于小礼拜堂现在仍是修女修行和居住的地方,所以严格控制进入人数,也杜绝一切形式的拍照,除了随身包裹,手机也要逐一上交。不过,少了这些身外物,更能投入巴拉甘的精神世界。

△嘉布遣会小礼拜堂非常低调平淡的大门。

△小礼拜堂的方块形格栅在光线的照射下,在地面会呈现出一个个圆形光斑,非常有趣。

进入小教堂,首先看见的是一个不大的庭院。庭院的南立面是一个高起的体量,一个约十米高的巨大十字架成为庭院的视觉焦点。

十字架墙体的背后就是小礼拜堂的正厅。教堂的墙高于院子的其他围墙,像是藏在一个小院子中的神秘的黑盒子。这个盒子将两边的院子隔开,自己除了必要的出入口,几乎是与院子隔绝的。从功能上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堂需要封闭的室内环境,才能获得可控的光线。

在小礼拜堂内,巴拉甘完全将光线当作一种建筑元素来运用。他精心设计的三处光源让这个封闭的黑盒子内部有了恰到好处、可控且充满变幻的光线。

△ 小礼拜堂一层平面图,图纸来自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

△小礼拜堂正厅剖面图,图纸来自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

△ 小礼拜堂的三处光源,图纸来自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

小礼拜堂正厅中唯一的一道斜墙,引入了空间中最核心的一处光源。光线透过Mathias Goeritz 设计的花格窗射入室内,再经过彩色的墙体的反射,侧向的光线照亮了神坛上的金色三联画,让整个教堂充满了神秘的光彩。

这道斜墙的作用则在于,让人在礼拜堂的正厅和侧厅视线都被遮挡,无法看到光线的真正来源,这无疑是制造神秘感的一个重要的动作。

小礼拜堂的第二道光源则来自二层唱诗班顶上天窗照射进来的光。不过巴拉甘没有让光线直接、毫无遮挡的从天窗洒入,而是又增加一面花格墙,让光线透过墙面上琥珀色的玻璃,再次过滤,更加感性和柔和的进入教堂的正厅。

领导参观的修女说,她到现在也不知道巴拉甘究竟是怎么做的,在不同的季节,甚至每天早中晚不同的时段,这些光源进入礼拜堂之后产生的光线颜色都是不同的,有时候是金黄色的,有时候是发红的琥珀色,有时候是橙色。若非长期的居住和观察,真是难以想象。

第三个光源是从侧厅(也称为耳堂)二层天窗引入的光线,在耳堂与神坛之间出现了一面光的屏障,拉远了耳堂望向正厅的画面的层次。

在这个小礼拜堂各个角落都有巴拉甘精心策划的“光影魔术”,最简单、却又无限复杂的自然光,在巴拉甘的手中,产生了无限的、不可估量的视觉效果。

1976年,74岁巴拉甘完成了他的最后一个作品,吉拉迪住宅。此时,他对于色彩、光线、材料、空间、体量的掌握已经已臻化境。

各种明亮的色彩是这栋建筑的重要特征。枚红色的外墙面、间或出现的与蓝花楹花朵一样的紫色体量、大面积的黄色铺地与白墙的对比,最富有戏剧效果的场景无疑是穿过布满黄光的走道。走廊一侧是窄长的开窗,庭院里的自然光线穿过院子透过特制黄色玻璃的过滤,射入室内,无比浪漫。

走廊的尽端是一个蓝色的世界,实际是一个室内的泳池,一束光沿着蓝色的墙壁,在水面上反射出光芒,红色的片墙直插入水面,将这幅融色彩光影的景象定格为永恒的经典。

△吉拉迪住宅之黄色过道

△吉拉迪住宅之室内泳池

△ 巴拉甘的作品作为艺术装置与罗斯科作品的比较。可见,艺术家对于巴拉甘职业影响很大,因为巴拉甘这种导向型建筑师相较于传统的规划型建筑师更加依赖于个人的直觉与经验 。

1948 年初,46 岁的巴拉甘在奥尔特加住宅旁边为自己设计新家,然而一直到 50 年代中期巴拉甘对自宅还不停的进行修改。巴拉甘自己也说,对于他来说,这根本是一座自传式的住宅,他的爱好、信仰、生活方式在这里完美呈现。巴拉甘自宅可以说贯穿了他一生热爱的数个主题:宗教、光、身体、马。

这所外观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独门小院在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拉丁美洲地区唯一上榜的住宅类建筑。

△ 巴拉甘在自宅中对于顶光的运用

△ 巴拉甘自宅窗户中的光影游戏,据说这也是安藤忠雄光之教堂的灵感来源。

△ 巴拉甘自宅中测光运用

△ 巴拉甘美丽的天台光影

巴拉甘生平:

路易斯·巴拉干于1902年出生在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的乡村,从小在父亲的农场里长大。在1924年拿到工程学士学位后,他在父亲的资助下用两年的时间遍游了欧洲。这段时间他参观了很多城市,虽然没有在什么机构学习,但是依然受益非浅。

巴拉甘后来的设计观念深受西班牙南部的摩尔建筑、地中海的地方建筑、斐迪南德·贝克的花园以及勒·科比西耶的著作和理论的影响。1927年巴拉干开始了在墨西哥的建筑实践。

在1976年前他几乎不为人知。而1976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了其作品的图片,轰动了世界建筑界。而后1980年他获得了普利策建筑奖。他所设计的一些建筑被认为是与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一样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 巴拉甘最经典的作品马厩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