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6口蜗居43㎡无采光老房,设计师用“浴缸”改造成三室两厅阳光房!
室内设计联盟 · 2017-03-15
你能想象一间房
无采光、无通风、无面积
是种怎样的体验?
↓↓
失去了光的世界,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老房现状
事实上,你觉得不可思议的经历,生活中比比皆是。厦门海沧一间43㎡的老房,采光基本靠灯,通风基本靠奔,厨房降温基本靠手,取物基本靠走,卧室空间基本没有,睡觉基本靠凑,还要挤下一家6口人!这间老房即将刷新你对最差住房的认知。
◆采光问题:房间区域基本无采光,白天要靠灯光来照明。
◆空间问题:房屋面积狭小仅43㎡,仅两个卧室却要挤下6个人,家庭成员没有足够个人空间。
吃饭没有固定区域,要根据就餐人数不同变换姿势。
◆布局问题: 房屋整体设计不合理,中央排水管隔断了可利用的空间,厨房和生活阳台之间,还必须先通过一个睡眠区。
◆通风问题: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导致厨房等其他区域通风不畅,关上门,房内空气基本停止流通。
◆收纳问题:储物空间完全受限,房间储物柜、收纳柜稀少,物品收纳靠乱堆放,不美观不整洁还有安全隐患。
这个房子就像一个面团一样糊在了一起,完全没有区域划分,也没有交通关系,这样一套不是地窖甚是地窖的住宅,很难让人把它跟充满阳光和海风的海滨城市厦门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
实际改造
改造需求:房间能有三个独立空间,并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功能。对此,设计师给出了以下改造方案。设计师梳理房屋里的交通动线和生活逻辑,将建筑界的“核心筒”改建运用到家装设计中,解决采光和通风两大问题。
▲改造前后户型图对比
改造亮点:核心筒
设计师将玻璃、门框、衣柜、隔墙全部拆除,在房屋中间设计了一个“核心筒”,利用其流线型结构改变空间结构和室内布局。
“核心筒”实际上是把辅助功能区往中心区域集中,把主功能区和人停留时间较长的区域往四周(采光通风较好的地方)扩散,让采光、通风资源能够更平均,有循环动线和活动空间,同时也使空气流通。
“遮丑”
设计师采用的“核心筒”,首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遮蔽房间中央影响美观的排污管。
解决采光
为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设计师利用“核心筒”将每个房间划分成了不同的采光等级。
“一级采光”区:靠窗光线最佳的阳台和三个卧室;“二级采光”区:房屋中央的厨房和卫生间。
破壁采光
原屋客厅黑暗,设计师在“核心筒”壁上开出采光口,引入间接光源,光线透过孔洞穿过厨卫照亮客厅。
原本无采光的淋浴房,通过壁孔导入一定自然光。
解决通风
“核心筒”流线型的墙体设计,方便室内通风。
不用怀疑这个巨型“浴缸”的通风是否有效,设计师特地为你们做了风车实验。
设计利用的事室内自循环空气系统的原理,可以有效解决空气不流通、通风不佳的问题。
▲使用风车来检测整个空间的空气对流情况
解决布局
设计师用“核心筒”取代旧格局的隔断墙,43㎡被隔断分割出3室2厅1厨1卫吗,足够6个人居住生活。
过道
设计师在通道处加上房门隔断,打开时是打通的空间,关起时是三个独立的私密空间。
从玄关步入室内,左右两边各有一条弧形的通道,就是“核心筒”的外立面。
客厅
客厅区域靠里,利用各个打开的小窗提供室内照明。
设计师在客厅一端设计了开放式的书房,书面桌面设计了隐藏式插座,还专门预留了自由摆放的储物空间。
卧室
如何分隔出三个独立的卧室呢?
通过折叠门设计来分割。
主卧床头设计了可开的小木门,透光也可以赏风景。
老人的卧室位于走道另一面,利用“核心筒”形成的过道空间改造而成。
可隐藏在柜体间的翻板床,既储物又节约了空间。
还有高科技电动窗帘。
餐厅
餐厅位于主卧和婴儿房之间,简约的长桌设计方便一家六口用餐。
厨房
利用“核心筒”隔出的厨房,富有现代化气息。
水泥表层的涂料和不锈钢柜体打造的厨房和柜体等,也更容易清洁。
卫生间
打开冰箱旁边的两个不锈钢门,是干湿分离的卫浴间。
纯水泥墙卫浴间,打造出前卫的“性冷淡工业风”。
卫生间干湿分离,顶部安排了通风口,智能马桶方便一家人使用。
位于“核心筒”中的厨房、卫浴间,设计师在上面开了很多小孔透光。
婴儿活动区
围绕“核心筒”形成的一条循环跑道,还可以成为家中儿童的活动空间。
环保问题
建筑设计师汤建松采用简洁的素色墙体和原木家具装扮客厅和卧室,坚持设计“不贴一片瓷砖”,大量选用水泥、不锈钢等材料,打造环保的原生态家居环境。
设计师亲自制作实木家具,环保又健康。
解决收纳
设计师利用“核心筒”合理分布房间,在三个房间分别设计了储物空间,每个房间收纳完全分开。
定制壁柜和可移动的储物盒都能满足日常储蓄所需。
整个空间围绕着这个核心筒,白天时可以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到了晚上又保持了各自的私密性。(注:核心筒只是个解决问题的渠道,不代表普遍适用于这种面积的公寓空间,或者这样的家庭结构。)
设计师汤建松通过建筑结构解决住房问题,简约设计还原生活的本质。
▲改造原文视频
设计师简介
设计师
汤建松
退化建筑研究室
Devolution Architecture Studio
“把一个装修过的房子,还原成毛坯房就是最好的设计。”
——汤建松
汤建松及退化建筑研究室
“我们是一个尝试将建筑空间与不同媒介对接,输出城市和建筑观念的实验室。我们寻找建筑的趣味和可能,在商业项目中,也积极实践这些观念。”
▲退化建筑研究室合伙人,左起:王琦、汤建松、杨鹿童
汤建松
出生于1981年,现居中国厦门。2007年在厦门创立了“汤建松建筑空间”,2015年创立独立家具品牌“基本构造”,大多的工作以建筑改造、空间设计和家具设计为主。汤建松认为现在的中国不需要太多的新建筑,更需要的是建筑改造,在这近30年内中国产生了大量的不管是结构还是功能上的建筑次品,建筑的合理性在这30年中被埋没。应该更加理性的去看待中国“新的旧建筑”,也是这一构想支撑着他的建筑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