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的传奇密码:RGB交响曲

史诺 · 2017-03-15 · 阅读 13690

显示通俗演义系列之四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显示的传奇密码,人人耳熟能详的“RGB”。

显示从头到尾都绕着色彩打转,所以好好了解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功课,这一切的一切呢,必须从理解魔法三原色开始。所谓的三原色,就是R(Red-红色)、G(Green-绿色)、B(Blue-蓝色)三色,只要这三把钥匙合在一起,就能打开奇幻的全彩金库,让无穷无尽的色彩翩然起舞,从人造的框框里奔出,日日夜夜眷顾我们的眼睛。

这次我不会放美女图了(吧)。

掌握RGB三个密码就能实现全彩,这真的是非常便宜人类的一件事,所以视觉成了五感(视、听、嗅、味、触)之中,第一个能被科技模拟的感知机制,而且模拟的完成度非常高,高到足以欺骗大脑,足以带领人类走入虚拟实境的新纪元。毕竟搞定RGB就好了嘛,好单纯的,只需控制三个变量这件事,实现“视觉数位化”本来就不难想像。

可是,为什么只用RGB三个颜色,就能模拟出大千世界的缤纷色彩?我们先转移注意力,聊聊历史悠久的一个乐器 --- 小喇叭。

不可以笑,史诺不是要开黄腔,是真的要讲小喇叭(trumpet),小喇叭比较正式的说法是“小号”,小号上面只有三个键,却能吹出三个八度音,以及全音中间准确的半音,这真是太神奇了!对比乐器之王钢琴那么多的黑键白键,小号节省的好粗暴,只给你不多不少的三个按键,却仍然能演绎出许多丰富的歌曲,这怎么可能?

史诺第一次拿到小号时也觉得很疑惑,但因为今天重点不在小号,所以我们很粗糙的解释一下,管乐的原理就是“利用气流通道的长度来调整音频的高低”,其实小号已拥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早期只是一条长长的管子,刚开始能吹的音很单调,直到十九世纪出现三个按键的小号,小号才成为一个能独立演奏的成熟乐器,每个按键的作用呢,也很简单,就是“延长气流通道的长度”。

图:小喇叭活塞开关的气流通道长度改变

三个活塞延长的通道长度不同,第一活塞使音调降低一个全音,第二活塞使音调降低一个半音,第三活塞则约降低三个半音,此时再搭配熟练乐手吹气的力道与强度,就能实现各音阶的再现,小号指法如下:

低音G(So):○○○

低音A(La):●●○

低音B(Si):○●○

C(Do):○○○

D(Re):●○●

E(Mi):●●○

F(Fa):●○○

G(So):○○○

A(La):●●○

B(Si):○●○

高音C(Do):○○○

高音D(Re):●○○

高音E(Mi):○○○

高音F(Fa):●○○

高音G(So):○○○

由指法可以看出,Do、So、高音Do…等数个音阶的按法是完全一样的,差别在于乐手控制进气的强度,由于指法能实现一法对多音,小号便能在只依靠三个按键有限的排列组合下(小号实际运用只有七种指法),就吹出丰富而准确的旋律。

好,让我们慢慢地把焦点从耳朵移回眼睛。

图:视网膜的椎状细胞(Cone)与杆状细胞(Rod)

视网膜工厂里负责视觉处理的员工有两班,一个是上夜班的杆状细胞(Rod),一个是上日班的锥状细胞(Cone),这就是制造业有名的两班制,只是上夜班的杆弟不负责色彩制程,所以我们不谈他,谈谈日班的椎哥。

日班有三个小组,分别是R组、G组和B组,每个组负责一个色彩的process,R组处理红色,G组处理绿色,B组处理蓝色,处理后的RGB资料汇整后交给日班经理,经理上传给厂长并转移至下个制程,最后加工完的全彩画面再送回总部(大脑)。

所以RGB魔法秘密的答案,就在于视网膜工厂的分工机制,视网膜有三种椎状细胞,分别能接受R、G、B三色波长的刺激,只要按不同强度的刺激比例混合,就可以显现出我们理解的彩色世界。也因为辩色机制单纯,所以显示很好逆工程,客户只要跟业务指定好产品颜色(CIE色点)下订单,工程师就会接手解析出RGB的recipe(参数),再交给工厂做加工处理,TA-DA!鲜艳的色彩们争先恐后地涌出了!好澎湃啊!好浪漫啊!只要照顾好三个小组的椎哥,自然界中的所有色彩讯息,理论上都可以数位化还原了。

色彩还原跟管乐一样,Key Input只有三个,但要怎么把世界的色彩,化成简单的比例参数呢?答案是“CIE”。1931年的CIE座标图,就是色彩拳法的九阴真经,只要从事显示领域相关工作,或是吃饱闲闲会调戏色彩的市民们,基本上一定看过下面这个好眼熟的钟形色彩空间:

图:CIE 1931的xy色度图

所有可见光波长在CIE座标中,都可以化成RGB三色强度的比例,这是经历了视效函数、格拉斯曼定律、一堆色彩测试实验,再运用数学的积分、除法、内插等等痛苦的过程搅拌之后的结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色度学,史诺晚上睡不着有时会翻翻,对于睡眠品质提升偶有奇效。

姑且挑两个重要的公式放放,代表我认真:

图:速效安眠药

在这里我们只要简单理解一件事,CIE的x和y座标都是范围在0~1之间的数字,分别代表R跟G的刺激强度百分比,因为RGB三色加起来是100%,所以蓝色可以直接省略,不需要显示z座标(z=1-x-y)。这代表什么呢?当我们看到CIE座标时,x的数字越大代表越红,y的数字越大代表越绿,两个数字都很小时代表越蓝(z越大),当三原色的刺激强度相等时(各占三分之一),可以理解为标准白色。

➢ CIE 1931三原色座标

红色座标:R(0.64,0.33)

绿色座标:G(0.3,0.6)

蓝色座标:B(0.15,0.06)

白色座标(D65):W(0.3127,0.3291)

色彩模拟工作的第一步是定义出RGB三原色(Primary Color),然后用线性运算的方式,计算RGB比例混合出“三角形内的所有颜色”,这也是为何我们观察钟型的色彩空间图时,常常会发现里面有神秘的百慕达三角洲。

CIE座标开启了色彩模拟的大时代,有了这些对应的色彩座标,等于得到所有彩色料理的食谱,往后代表色差的麦克亚当椭圆(MacAdam Ellipse)、LED的Color Binning、代表色域的三角形Coverage、代表不同白色的色温(Color Temperature)…等等奇术,全部,都跟CIE脱不了关系。

图:Cree的Binning Table料理盘

图:CIE剖腹生产后缝合的肚子(孩子后来取名叫色温)

图:得怪病起疹子的CIE,病名MacAdam Ellipse

图:色域三角洲,三个顶点代表定义的三原色(primary color)座标

对于色彩世界有粗鲁的认知后,我们再拿起刚刚放在桌上的小喇叭,心里应该会涌现奇妙的涟漪,飘飘然,仿佛本人置身于国家音乐厅,浸濡在显示三原色的美丽乐章之中。

图:国家级乐手“LCD”和“自发光”

(此时掌声响起)

谢谢,今天的演奏到此结束,有机会再为各位吹喇叭。

*注:本文由行家说APP与作家专栏作者囧史诺联合出品。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授权转载或加入显示微信群,请联系微信号:hangjia199 ,暗号:囧。

End

感谢支持原创的卓耐普对专栏基金的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