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到底有几个“工匠精神”? ——不认识历史你说个毛线

LEDPai · 2017-03-14

这世上到底有几个“工匠精神”?

——不认识历史你说个毛线

说起“工匠精神”,大伙儿最先想到的国家有哪几个?德国?日本?反正我看到的许多拿工匠精神说事儿的文章里这两个国家总跑不了。可大家有没有想过,德国的 “工匠精神”、日本的 “工匠精神”、我们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可能并非一码事?

What?难道说有N个“工匠精神”?

要区分德、日、中的“工匠精神”,我们就不能不先回顾一下这三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先说共同点,德、日、中都属于后发性现代化国家,说白了就是受了刺激才开始现代化进程的,不像英、美、法都是原发性的(主动改革)。可是后进的童鞋也不是个个都一样,有受了刺激撒开腿就跑的;有受了刺激再抽上几鞭子才肯跑的;还有的受了刺激、挨了鞭子以后非但不跑还尥蹶子、最后把自己折腾够呛才开始跑的。

英国有工业革命

美国有金融革命

如果把地球各主要国家看成是一个班级,把“现代化进程”当做是一个学习科目的话,那德国无疑是除了班上的两大学神——英国和美国之后当之无愧的学霸,迅速赶超了原来排名第三的法国童鞋,时不时的还要和老大较较劲儿;日本童鞋虽然努力的晚了点儿,但也奋起直追,基本上能排进前五,再不济前十也是稳稳哒。而且由于位置关系,经常可以欺负欺负邻座的学渣,顺带着还可以打一打英美俄等童鞋伸过来的咸猪手。至于中国童鞋……,我还是不说了,以免被某些自尊心过强的小伙伴骂汉奸╮(╯_╰)╭。

所有的后发现代化国家都有一个面对自己传统的问题。由于都是受了外部刺激才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所以过程中难免要吸收外来的文化和传统。法国同学老是在非洲和黑兄弟们打成一片,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影响较少,主要影响来自于英国和美国的传统。

不幸的是,英美的传统和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传统都不一样。最为明显的就是,除了英美,地球上你再也找不到一个主要国家是用判例法而不用成文法的了(判例法:只有案例而没有法律条文;成文法:最重要的是法律条文而不是案例,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法律历史都是成文法)。如何看待外来文化传统和本国传统的关系就成了所有后发性现代国家的一块“心病”。

在这方面德国童鞋的条件最好,因为和英国走得近啊——德皇威廉二世和英国国王乔治五世还是表兄弟,英国王室原来还有个德国姓——萨克森-科堡-哥塔(Saxe-Coburg and Gotha),后来一战的时候为了避嫌才改的英国名儿“温莎(Windsor)”。所以德国对于英国的传统并不陌生,很快就把它修修改改为己所用了,而且还用出了新高度。举个例子,现代世界各国用的大陆法系源头之一就是德国。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德皇威廉二世,这三人因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而有了血亲关系:乔治五世的父亲是女王的长子,尼古拉二世的母亲与乔治五世的母亲是亲姐妹,威廉二世的母亲则是女王的大女儿。表兄弟三人互称乔吉、尼基和威利。

相比之下,日本童鞋运气稍微差了一点。从日本近代化的起点“黑船来航”导致后来的“明治维新”,如果不是明治时期那一群大牛(像大家熟悉的坂本龙马、胜海舟、木户孝允等等)坚持“脱亚入欧”、“全盘西化”,坚决向当时世界上后发现代化最为迅速、同时也最成功的德国学习,估计最后的命运也不会比中国好到哪里去。但是从结果看来,日本的运气已经比咱们要好很多啦,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虽然日本童鞋的传统和西方相差甚远,可他们有个向国外学习的好习惯。尽管“脱亚入欧”不好听,但是在社会上的反对力量顶多集中在“倒幕”上,所以很快就后来居上了。

“倒幕”是指推翻当时的实际统治者——幕府

比起前面两个国家,中国就有点杯具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向西方学习等同于向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全面开战,所以遭遇的抵抗最为顽强。但是到了建国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却又一下子将旧有传统通通推翻。

长期以来,我国对周边地区一直处于文化输出的地位,历史上正式吸收外来传统的例子估计还得追溯到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时候。这种传统至今也还继续存在着,只要到网上找找大家对中国历史的讨论,比起其它朝代,关于元朝的讨论是最少的,原因就是元朝一直也没有完全采用中国文化,大家对它拿不准,不适应。所以在中、德、日三个国家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是最激烈的。

我们只要看看三个国家对待各自民族传统服装的态度就可见一斑。德国人看待自己的民族服装,那就真是民族服装。在传统节日穿一穿,以示纪念,或者穿着上街作为一种服装样式。作为文化骄傲,或者爱国心展示……至少在我认识的德国人里没有过。日常生活中提起德国的骄傲听到过拜仁慕尼黑的,没听过提起民族服装的。日本对待传统服装的态度就严肃了些,至少在皇室正式活动场合都是袴和和服。一般认为穿着传统服饰参加的活动地位要比西服参加的活动高级。在中国……,你要是穿“汉服”,大家评价的主要不是好看和合身,而是爱国和尊重传统文化。你经常可以看见那些普及传统文化的“大师”们,大多会弄件“汉服”穿穿,这样的民族传统服装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含义。

同样的差异当然也反映在“工匠精神”上。对德国企业而言,经过几百年的商业竞争之后,人们长期在信用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一分价钱一分货”和“欺骗者没信用”的观念,以及在此之上建立起来的一套玩法(比如7天无理由退货),使得产品就会按照质量进行定价。想要挣大钱?可以,把产品做好了再说!所以“工匠精神”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一个商业市场下的规则。

永不退色的德国工匠精神

再看日本,明治维新后涌现了很多现代化企业,同时由于明治维新并没有完全打破日本原有的社会基础(这一点颇有我们追求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思),所以,日本又完整保留着传统手工业中的学徒制度,这个制度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现代的日企。

因此,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它的“工匠精神”是现代的“工人素质”和传统的“匠人精神”紧密缠绕在一起的。好处是,对于过去的传统并没有完全割裂,可以继续从传统中汲取力量。而困难之处在于,在新旧两种精神紧紧缠绕的情况下,任何改变都显得举步维艰。所以,当我们一面感叹日企的寿命之长,另一方面叹息日企的活力不足时,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关系呢?

日本工匠精神:认死理,一生专注做一事

相较前二者,我国的学徒制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基本上就不存在了。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兴起的年代咱们落后太多了,所以“抄袭”远比“研发”的成本要低很多。我本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现在号称最保护知识产权的日本,在刚开始现代化和二战刚结束时,同样也是抄国外的先进技术。可和日本不一样的是,我们在“抄袭”的同时把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学徒制”给完全抛弃了,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所以,至少在工匠传统的传承方面,我国是有断层的。不存在从前工业时代的工匠过度到工业时代生产者的部分(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我们传统手工业的现代化没有日本做得好)。因此,我们现在提倡的“工匠精神”基本上没有办法从过去的手工业传统中获得太大的帮助。

通过上述种种历史原因的对比,我们的结论是,中国现代的工匠精神,既无法像德国那样通过简单地继承已有工业体系来完成现代化工匠精神的建立;也无法像日本那样从传统的工匠精神过渡到现代化中。只能通过对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理解来建立全新的、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以照明行业为例,建立LED灯具里的“工匠精神”,离不开对LED电学特性的理解,也就是恒流驱动的特性,来设计LED灯具驱动。并且根据驱动的特点来安排生产工艺和检验流程。也少不了对LED发光特性的理解,也就是我们前面反复说过的“平面发光”或者 “单侧发光”特性,来设计灯具的配光和散热结构。同时和驱动一样,由此决定灯具的生产工艺和检验流程。

我想说的是,建立工匠精神首先是实实在在的对产品的理解,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做出对产品形态的判断,和建立对产品质量的责任。只有这样,行业的“工匠精神”才不至于停留在一句口号。任何对于LED照明还有追求的人们,你们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是什么?在产品当中的哪些方面能体现出来呢?

任何对LED有追求的人,都要从设计开始。而好的设计,不仅要遵从内心的想法,也要聆听其他优秀的创意。3月24日,行家说APP将在深圳大冲材料馆举行一场“行家Talk • 聆听设计|灯具工业设计趋势分享沙龙”。活动内容丰富,既有红点、IF获奖作品鉴赏及设计趋势分析,也有工业设计师眼中的商照品牌突围建议,更有2017年商照品牌的营销思路。名额有限,赶紧快点击下图报名参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