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舒服的姿势搞懂自发光
史诺 · 2017-03-08 · 阅读 11024
显示派系的过去梳理完了,鉴往知来,来聊聊“现代”与“次世代”吧!
首先复习一下自发光最红的偶像团体MOQ ---“Micro LED”、“OLED”、“QLED”,然后暂停五分钟让我唠叨一下,三星的量子点电视在CES2017后正式改名为QLED了,提早插旗的意味浓厚,不外乎是想让消费者以后觉得“QLED电视等于三星”,就好比想到OLED手机会想到三星这样。但是请注意,新一代的Samsung QLED里头还是光致发光量子点薄膜,完全不是本来说要2019量产的那个次世代QLED,这不是“新瓶装旧酒,提早刷印象”吗?老实说,这种行销策略是真xx的有两把刷子。
图:三星秘奥义之“易容术”(EL:电致发光/PL:光致发光)
只是这下麻烦了,过去大家在聊量子点时就常被混乱的技术名词欺负,聊来聊去就是牛头不对马嘴,所以史诺在许多场合认真的教育“QLED等于电致发光”,其他QD film也好、QD LED也好,都是用不同名字包装的光致发光…,如此用心良苦满腔热血,结果人生哪!俺再次被邪恶帝国的行销妖术摆一道。
好了先不管三星,暂时还是把史诺讲的QLED理解为自发光(电致发光),然后回到MOQ的话题。
作为起手势,先来张赏心悦目的团体照:
请别说史诺庸俗(这种想法很不现代),要知道,看美女是非常健康正面的全民运动,这不是我胡诌的,是科学家认证的,英国费时五年研究了两百个受试者,得到看美女的三大好处:
(1) 健身:看美女十分钟,相当于三十分钟的有氧运动
(2) 抗病:降低心血管疾病与中风风险
(3) 延寿:平均寿命可以延长4~5年
注:最后一点怎么花五年证实的不要问我,科学家就是牛。
2016已经介绍过了MOQ,但经历2017的内力养成,以及美女笑容的加持后,再次与三位女神过招,我相信会有焕然一新的全新感受(别说没有,史诺已经帮大家延寿了,做人要厚道)。
那么,既然都是自发光,新生代的MOQ跟前辈LED显示屏、电浆有什么差别?画一个简单明了的图如下:
>>MOQ vs LED显示屏:最大的差别就是背板不同,前者是玻璃,后者是电路板,然后MOQ发光单元更小,可以制作更高PPI的显示器,并由玻璃上的TFT(薄膜电晶体)作为对应“高密度光源”的“高密度开关”。
>>MOQ vs PDP(电浆显示器):这两个就很像了(因为是近亲),差别只在于电浆的发光单元是荧光灯,比较大颗、驱动电压比较高,电极配置的方式比较被动(被动主动这个以后再深入),总括来说,都是以玻璃为载板的自发光技术。
那么,跟卫冕者LCD相比如何呢?如果对自发光与LCD的不同还是有疑惑,莫惊慌!莫害怕!撇开那些复杂的控光机构,最明显差异就是发光位置往下移了,史诺送你适合阖家观赏的图,请看:
是不是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如此一来,对这些技术间的关键差异就有基本的认知了,至少能理解背板、发光区与光路径之间的关系,Well…还是提醒一下,上面的几张图是为了方便理解而简化的架构,LCD的偏光片、彩色滤光片还有其他的光学膜片,乃至这些技术需要的上玻璃、封盖等等都省略了没画,进阶的读者麻烦委屈点,脑内补完它。
关于背板,常听到的IGZO与LTPS,其实都是TFT的材料,重点是让TFT的传输效率更高,或是把电晶体缩小,嗯…简单视为高端的TFT吧!(详情有更专业的高手会专文说明)。
我们把注意力移回“光”本身,MOQ三者的关键差别就是发光源不一样,分别是缩小的LED、有机的LED(OLED),以及奈米粒子的LED(QD),其实呢,三者都是二极体,都是P型与N型半导体的相恋,都要掺杂(doping)、都要引导电子与电洞在主动区复合,不一样的是光源的制作方法,以及因光源特性不同而对应的置放(placement,也就是如何移到背板上)工艺。
无机二极体(LED)是晶体结构,必须透过沉积的方式在匹配的基板上长晶,N型、P型与其他复杂的Layer结构先后沉积在基板上,切割完后变成一个一个分离的固态小晶粒,再靠神的搬运法移到TFT上,这就是M与O、Q最大的不同;
OLED是有机物,牵涉到化学的另一个细分领域“有机化学”,采用不同方法合成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洞传输层所需的材料(液态),再用蒸镀的方式层层堆叠在背板上;
QLED跟OLED的结构比较像,有别于μLED的无机与OLED的有机,量子点发光中心是无机的二六族化合物,但堆叠的结构中存在许多有机物(比如传输层、配体),比较难以用二分法定义QLED,算是种型态偏向OLED的混血儿,由于无法蒸镀,所以只能往印刷、转印、涂布的方向走。
中场休息一下,突然想到自己没认真自我介绍过,今天来个小小谈心吧。
史诺是维斯特洛的首席分析师,因为工作关系有幸接触产业上下游各层级的斗士,以及投资圈、媒体圈的高手,不知不觉间,咖啡已成为我日常的主食,喝咖啡、看书、与数字模型打交道,这就是史诺日复一日的生活模式。我的分析师守则呢,是“不爆料、不关说、不玩弄市场机制”,毕竟研究初衷是对产业有客观宏观的视野,然后有所依据的精算市场、做趋势预测,然后…当然,靠专业维生(分析师是与产业共生的)。转眼间,史诺在行家逗留了半年有余,忙碌时常常觉得脑袋和时间不够用,但因这段旅程结下了些奇妙的缘分,也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了。
认识史诺一段时间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不同于单纯的市场分析,我喜欢不断探讨事物的本质,因为少了这些基础认知,单纯摆摆数字让他人引用,做为策略谘询或投资定锚,除了满足虚荣心与为了生活外,长期价值其实很薄弱(预测数字、独家内幕,过期后的价值都是零)。当然啦,科技领域博大精深,身为一个阅读量庞大的强迫症患者,史诺很清楚什么叫“学无止尽”。
“喂,史诺…”
“嘘!我还没讲完。”
请各位明白,史诺可以是每个人的老师,每个人也可以是史诺的老师,所有分析与探索的过程,不管你是属于什么专业、什么层级,都欢迎指证错误,或提出完全不同的观点,毕竟,比起专家什么的偶像包袱,史诺更渴望新知识与新领悟,而且若能因交流少走一些弯路,那正是发挥了共享智慧的奥妙,功德岂止无量。
好,回到主题打完这回合,当我们都了解自发光是什么、在干什么的时候,就可以更清醒地探讨优劣势、思考应用的领域与价值,进而推敲未来发展的可能…等等,说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自己也可以当分析师了?是啊!当分析师一点也不难,只要拥有自己的方法论,并且在接收讯息时放下专家病、跳出行销陷阱,史诺在这里诚恳的告诉大家:
“人人都可以是分析师。”
“所以嘛,你到底是不是Micro LED派的?”
山姆打断了我,完全不理会我的感性。
“嗯?”
“我说,你是不是Micro LED阵营的支持者?”
“山姆,你听好了…”
“嗯,你说!”
“我喜欢子榆。❤”
图:史诺未来女儿的可能样貌(吧) ← 只要不像爸爸
*注:本文由行家说APP与作家专栏作者囧史诺联合出品。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授权转载或加入显示微信群,请联系微信号:hangjia199 ,暗号: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