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也玩不下去,猜一猜三安跨界植物工厂结局会怎样?

大照明 · 2017-01-09

植物照明前景大好?

福建光电巨头三安集团

“跨界”打造植物工厂

据中新网报道,集光电、集成电路、大宗贸易为一体的福建三安集团,携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跨界打造中科三安植物工厂,拓展一个新兴产业集群——光生物产业,已引起媒体聚焦。

1月5日,记者前往位于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的光电产业园植物工厂探访,了解其颠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中科生物研究院科研主任裴克全博士介绍情况。

中科生物研究院科研主任裴克全博士介绍说,中科三安“植物工厂”,将三安光电全球领先的LED光谱技术与中科院植物所在植物学领域的科研成果相结合,利用人工光谱光配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工厂化环境下,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植物生产;其核心技术就是光技术、光配方和特别研制的营养液。

在植物工厂里,从催芽室播种开始,炼苗室的LED光照下长出小苗,再到栽培室继续光照,成长完成后送到蔬菜预冷室冷却,在十万级净化厂房进行种植——不需要土壤和阳光,人们所需要的蔬菜瓜果等植物,就这样每天从这里生产出品。

“这样生产出来的果蔬,百分之百无农药、无重金属污染,没有转基因等人们忧虑的问题,完全可直接食用。”他说。

在朝“光生物”领域“跨界”之前,三安集团早已开始长达6年的前期研究准备,董事长林秀成曾多次赴日本、美国等地考察植物生长照明技术及应用。

因缘际会,一年多前,三安集团旗下核心企业三安光电的LED光源技术,邂逅中科院植物所领先的植物高效利用光能的研究成果,一项全新的光生物产业模式应运而生。

“双方优势互补,不到两个月就谈妥合作。”林秀成向记者回忆说。

2015年12月,三安集团与中科院植物所携手发起设立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其新兴光生物产业项目就落户于安溪湖头光电产业园,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总投资70亿元。

双方合作组建的植物工厂研究院,由中科院植物所院士方精云、匡廷云担纲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二十多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担任科研负责人,开展植物照明系列产品、智能化系统装备、生物制药原料工厂化培育和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的产业化。落户安溪湖头的首个产业化基地,生产高附加值的蔬菜、瓜果、花卉、中草药,同时开展针对创新药的原料生产加工。

三安集团总经理助理郑勇告诉记者,首栋“植物工厂”,于2016年2月动工,8月建成投产,10月即满负荷生产,12月初开始,每天出品1至1.5吨蔬菜。

裴克全介绍说,首栋“植物工厂”,即新辟了5万平方米、约70多亩的栽培面积,已是目前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的植物工厂。今年3月底,第二栋植物工厂也将投入使用,还将新增5万平方米的种植面积。

林秀成向记者表示,植物工厂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让老百姓吃上更健康的蔬菜,还使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未来,都市农业、国防装备、远洋舰船、沙漠荒岛、航空航天等特殊环境领域都可以从中受益。

植物照明前景堪忧?

日本最大植物工厂选择关门

据成都商报报道,2016年12月底,运营了2年多的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东芝无尘室农场”(简称,“无尘室农场”)悄然走到了尽头。在2016年10月发表的一份声明中,东芝曾表示:“关闭植物工厂的同时也将停止生产和销售生菜等蔬菜。”此消息一出,立刻在日本新型农业领域引发了轩然大波。

“无尘室农场”号称是东芝在日本国内建造的最大规模的完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号称运用半导体制造所需品管技术,以打造低菌环境。工厂内设置了日光灯、空调,以维持最适合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线和温湿度,另外也在工厂内安装远程监控和除菌系统。

2014年下半年“无尘室农场”正式开始栽培蔬菜。东芝一度把进军植物工厂提升至全面转型的战略高度,希望借此来挽救逐年下滑的业绩。当时,东芝宣布每年预计生产300万株蔬菜,平均每天会生产8000株蔬菜。除此之外,还要在日本以外国家建置大型植物工厂,并销售植物工厂所需机器和系统,年营收目标日币3亿元。

有日本媒体报道称:“是因为(植物工厂的蔬菜)价格不敌露天栽培的蔬菜,而且初期必须投资大量设备成本,因此获利始终难以突破。”东芝这座植物工厂主打的是一种类似于方便面的即食型蔬菜沙拉——“Salad Cafe”。在百货店里,一杯重量为80g的这种蔬菜沙拉的售价为350日元,而露天栽培的同种蔬菜350日元能买1000g之多。

2016年10月,2016年日本最大国际农业及园艺机械展在千叶县幕张举行。跟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展会上只有松下(Panasonic)等寥寥两三家公司在宣传植物工厂技术。Panasonic的技术人员介绍说:“目前,日本国内70%的植物工厂都因为高昂的建造成本、电费等处于亏顺状态。我们的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不过,很少有人在这样的展位前驻足。

植物工厂遭遇挫折的征兆出现在2015年6月。当时日本国内最大的植物工厂运营公司“未来”(MIRAI)股份有限公司因负债11亿日元,提出破产申请。这家公司由日本千叶大学与一些日本企业联合成立于2004年,被认为是植物工厂领域的先驱。推动了日本国内的第三次植物工厂风潮。

虽然“未来”公司的最大日产量能够高达2万棵,但由于没有搭建好销售平台,以至于60%的蔬菜最终被当成废弃物处理。日本植物工厂研究会理事长古在丰树警告说:“很多人,既不懂农业知识,也没有事先搭建好销售渠道,就盲目地参与了进来。跟栽培技术相比,营利的关键如何搭建良好的销售渠道以及提高生产性。”这个研究会是日本国内专门负责植物工厂系统研发和普及的民间机构,古在丰树曾经是千叶大学的校长。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近年来,参与植物工厂经营的和撤退的几乎一样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政府认为植物工厂是未来农业的代表,通过补贴和政策来吸引企业积极参与进来。2009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和经济产业省划出500亿日元的预算用来支援植物工厂的研发和建设。

虽然日本国内的植物工厂大多属于亏损状态,但日本科技企业积极推动植物工厂的海外出口,中国大陆便是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市场。2015年,日本三菱化学控股集团开始在中国大陆推行大规模的植物工厂模式。根据计划,到2017年之前,在江苏等中国15个省份建造50个植物工厂。

2016年11月15日,该项目中方负责人张辉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除了无锡之外,还有3个已经建成。2个在建,上海、苏州、南通和沈阳各有一个马上就要开工了。长沙、武汉、西安、北京、福建都有客户跟我们接触。甚至还有新疆的。”另外,张辉还表示:“中国国内做植物工厂的就不说了,没有可比性。我们只跟荷兰和以色列比。但他们没有在国内成立公司。”

据张辉透露,目前还没有做植物工厂的其他日本公司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