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东旭光电成长史
显示世界 · 2016-12-28
东旭集团董事长李兆廷
20年前,东旭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起家。
20年间,东旭通过自主创新,多次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填补了大量国内空白,使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从此不再受制于人,为中国光电显示产业安全加了把“锁”。
目前,东旭集团已发展成为集光电显示、新能源、金融、地产等为一体的大型多元产业投资集团,旗下拥有东旭光电(000413)、东旭蓝天(000040)、嘉麟杰(002486)三家上市公司和近200家全资及控股公司。
短短20年时间,东旭集团从一个民营小厂发展成为横跨多产业的大型产业集团,而且旗下东旭光电为世界第四、中国本土最大的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商,东旭蓝天则在新能源领域名列前茅,此外今年更推出了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烯王”,震动业界……
这就是一家民营企业在中国产业界缔造的奇迹。它在制造业群体性野蛮生长中独树一帜,在企业发展中同步解锁民族光电产业,在实业发展困顿期将根茎扎得更深更牢。
“倔强”的玻璃
要讲李兆廷、李青夫妇的创业故事,那就不得不从东旭成名的光电显示产业说起。
90年代初的时候,大多数中国家庭已经普及了彩色电视,这个时期的彩电还处于CRT时代,其心脏是显像管,而玻壳就是显像管的关键部件,成本约占整个CRT彩电的四分之一。彼时,由于这一行业被国外企业技术垄断,这不仅限制了整个产业的发展,而且造成了国内彩电价格昂贵,因此这些装备本土化上急需突破。
1997年,李兆廷与李青夫妇创立了东旭,他们瞄准的方向正是CRT领域。从几个人的小团队做配套零件起步,东旭很快就拓展到整条生产线的设计、制造与技术服务,从而在外强林立的市场中挤进了自己的身位,并成长为国内最大的 CRT装备制造商。
那个时期,东旭已经为安彩集团、彩虹集团、宝石集团、湖南HEG、北京松下、上海永新、南京华飞等特大型CRT公司提供成套生产线、备件配件及技术服务,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50%。
正当事业风生水起之时,李兆廷却察觉到整个产业的风向似乎发生了变化, 2004年他毅然做出了东旭向平板显示产业转型的决定。
这个转型,谈何容易。液晶玻璃基板长期以来被国外企业控制。美国康宁和三星康宁共占据全球整个玻璃基板市场的50%多的份额,日本玻璃巨头旭硝子和电气硝子分别占据25%和21%,安翰视特(前日本NHT)占据4%。
技术壁垒强,投入资金大,一个赤手空拳的中国民营企业何以染指?尽管东旭内部的反对声音不绝,但执拗的李兆廷还是赌上了东旭的未来。
当时液晶玻璃基板的技术和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没有技术、设备,缺乏材料、经验,对于一家民营企业而言,资金问题更是难上加难。但李兆廷用他最擅长的方式,倔强的死磕下了全套TFT-LCD液晶玻璃基板装备制造及产品生产工艺。
2010年5月,东旭集团在郑州旭飞建成国内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实现了玻璃基板真正国产化。借由自主技术,东旭集团如今已拥有建成及在建产线近20条,包含5代、6代、8.5代,实现了玻璃基板全世代的覆盖,成为全球第四、中国最大的玻璃基板生产商。
正是由于东旭等企业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使得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不再完全受制于人。行业数据显示,进口的4代和5代线的液晶玻璃基板曾堪称暴利,但随着国产基板的发展,国外产品利润降幅达200%以上。换个说法就是,一台普通的50寸液晶显示电视机,价格从2万元直降至5000元。
基板只是东旭走出的第一步,这扎实的一步也为东旭在光电显示领域的产业链扩张和延伸奠定了基础。
眼下,东旭开始专注于整个产业上下游的整合与升级,并先后投资了69.5亿元福州8.5代线项目、30亿元昆山彩色滤光片项目、20亿元无锡偏光片项目、16.8亿元泰州石墨烯项目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产业上下游纵向布局及横向联动不断深化。
李兆廷说,从CRT到平板显示的转型是东旭“忧患”下的“快人一步”,那么东旭的强大就要靠“抓住机遇”!踩点中国经济的步伐,不仅要成就一个“东旭光电”,还要复制无数个“东旭光电”!
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
干掉雾霾
李兆廷出生在河北,这里是如今中国雾霾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没有之一。
也正因如此,这位土生土长的河北企业家一直有着强烈的“蓝天情结”,格外关注中国的环境保护,关注能造就蓝天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009年,李兆廷终于按耐不住带领东旭挺进光伏发电产业,在光伏组件制造、电站项目开发、EPC、电站运营维护、融资等领域组建起经验丰富的项目团队。
这一年,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使全球范围内对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广受关注的领域,其中太阳能是最被瞩目的一支。不过,李兆廷认为他只不过是“在对的时机,做对的事情”。
然而,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欧美市场对中国光伏企业的百般设阻,李兆廷在东旭光伏新能源的发展上并没有冒进的扩张规模,而是一直积蓄力量,反复磨砺团队。
隐忍待发的东旭终于等来了爆发的机会。
在经历了一轮产能过剩的行业洗牌后,2015年国家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上游光伏组件等原材料价格总体下降,光伏与农业、扶贫、环境的结合,使得一批重技术、懂运营的光伏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光伏电站员工正在检查设备
2015年10月,东旭集团控股深圳地产上市公司——宝安地产(现更名东旭蓝天000040.sz),不仅将旗下光伏发电业务板块注入上市公司,而且凭借多年积累的光伏产业运营经验,快速推进新能源业务的整合布局。
五个月后,东旭蓝天顺利完成17个电站、1.15GW的非公开募集资金项目。2016年7月,宝安地产正式更名为“东旭蓝天”。借力资本市场,东旭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布局光伏电站建设,新能源逐渐成为产业重点之一,东旭在新能源主业上开始爆发。
东旭蓝天2016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3.86亿元,同比增长248.8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316.49%。显然,东旭已经跻身中国新能源企业的第一梯队。
除了光电和新能源业务板块外,东旭的另一个与这两大产业相关联的热点板块也正在浮出水面。石墨烯——一片既远又近的蓝海市场。
事实上,东旭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三年时间。三年间,东旭光电石墨烯团队洽谈走访了国内百余家石墨烯企业和技术研发顶级大学,以产业基金、投资并购等方式整合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专家技术团队和产品资源。
2016年9月间,东旭搞了一次产品上市的发布活动,活动的主角是一款东旭研制的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产品——烯王。作为目前世界唯一实现商业应用的石墨烯移动电源产品,“烯王”仅仅用时15分钟便充满4800Amh,充电时间仅为普通电池的1/24,未来能够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各类动力电池领域,打开了新能源领域的应用空间。
“烯王”上市预定当天,便接到了来自中外客户45175台的订单量。显然,不论是处于好奇,还是寻找未来能够广泛应用新能源领域的商业机会,投资者和客户都对“烯王”,对东旭石墨烯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石墨烯产业是东旭光电未来重点发展的新产业,公司将会集中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加快对石墨烯产业的投资和产业化落地,除了“烯王”产品外,近期还将有具体合作项目落地。”东旭光电副总经理、石墨烯产业投资负责人王忠辉,在2016京津冀国际石墨烯产业发展高峰论谈上的这番话,无疑留给外界更大的想象空间。
2016年11月,东旭集团再次给市场惊喜,控股上海亏损纺织企业嘉麟杰(002486)。东旭集团再次给出强有力的声音——做产业,而且做大做强!这个回答迎来市场一片肯定声!
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
打破产业桎楛
从光电显示到新能源、再延伸到其他产业,东旭切入的都是典型的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资本粮草的持续供应,单一依靠赤手空拳是无法实现产业、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新型产业的发展。
以玻璃基板生产线为例,单一产线造价就高达几亿、甚至几十亿,随着基板产线逐渐向高世代过渡,更进一步推高了生产线的建造成本。资金就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楛”。
曾经,东旭成功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液晶玻璃基板全套生产技术的企业,但却受困于“粮草”不足,无法启动生产线建设。李兆廷说:“这就好像明明怀中抱了一只金鸡,却无法让它下出金蛋”。
刚刚起步不久,东旭就专门成立了融资部门,负责玻璃基板产线建设的融资工作。但在没有任何背景或者担保之下,“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五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根本不足以打动金融机构,何况东旭是一家民营企业。
即便,金融机构看好东旭,但庞大的产业投资规模到底有多大风险?即便,拿到银行的资金,间接融资成本又很高,东旭又要如何降低成本?这些都是关乎东旭能否生存的细节问题。
“上市!”李兆廷要通过资本市场,借助全中国投资者的力量,弯道超车。
2012年,东旭集团接手河北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宝石A(现更名东旭光电000413.sz),当时,这家企业已经连续亏损多年、产品面临被行业淘汰的危机。
四年间过去了,“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使曾经的“宝石A”不仅起死回生,还一跃成为福布斯排行榜最具投资价值的企业之一。截止今年9月,公司总资产达393.42亿元,营业收入42.62亿元,市值近800亿元。
如今东旭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产业为本的大型集团,不凡的创业发展历史让李兆廷深知,产业资本的高效配置和运转是大型产业集团发展的根本,“产融结合”是做大做强企业的必由之路。尤其,在东旭集团几次产业发展的道路上,金融手段都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如何做大金融产业?更好发挥“金融为用”的产业促进作用?这成东旭面临的新课题。
2014年12月28日,东旭集团控股组建西藏金融租赁公司,这家公司成为国内首家由民企控股的金融租赁公司;2015年6月30日,东旭集团投资设立的中大诚信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开业,这家公司率先为东旭集团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多元金融服务,这不仅为东旭提供自身的融资便利、提高应收账款水平,还为其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动提供了资金保障。
截止目前,东旭集团金融产业已经涵盖财务公司、证券投资、私募基金、金融租赁、商业保理等多项业务。
谈及金融产业的未来,李兆廷将百年GE(通用电气公司)视作是东旭学习的榜样,特别是GE金融业务,坚实的资产管理能力和独特的财务分析、产业风险评估与管理。未来,结合东旭立足产业运营,积累多年产业金融的运营经验,致力于为产业合作伙伴提供“量身定做”的创新型资金解决方案。
多年产业发展的摸索,使得东旭集团成功打破了产业发展的“桎楛”,激发了实体经济的活力,形成了具有东旭特点的循环发展经济模式,成为中国产业界的“经典案例”。
事实证明,当今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新旧产业动力更替,势必会催生更多全新的变革力量,而推动产业发展的更多模式也将脱颖而出。以东旭集团为代表的产融结合的优秀样本企业,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加速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助力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实现,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