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电视将要全面涨价?国产液晶面板产能2-3年内要集中释放

显示世界 · 2016-12-16

随着乐视涨价公告的发布,行业内一时议论纷纷,原因无外乎是面板供不应求,因此出现了面板价格上扬,电视成本增加。乐视一向宣称“硬件免费”并且坚持“负利定价”,但成本增加之后对资金不太充足的乐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除硬件成本外,乐视还要维持乐视视频的运转,以维持内容生态,不得不说乐视的确是亚历山大。同样,也有很多电视生产商表示不会涨价,愿意由企业承担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那么,全球面板市场情况究竟如何?价格上涨到底有多严重?面板价格的发展趋势如何?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趋势?

国际分析机构如何评价此次面板价格上涨?未来趋势将会怎样呢?据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IHS在11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面板价格依然达到6-8%的增长率,平均涨幅约10美元,唯独32吋面板在11月出现了降价现象,但也仅仅是1美元。25日,IHS又更新了国际面板生产商10月出货量、总收入及增长率,ZNDS智能电视网为您详细解读。

加载失败

(数据来源:IHS 经ZNDS编辑处理)

自2016年下半年面板价格大涨以来,10月被业内预测为最后一个价格疯涨月,但是11月的涨价依然令人震惊。电视面板价格环比上涨约6-8%,平均涨幅约10美元,唯独32吋面板例外,几乎持平。出于利润率的考虑,电视厂家开始逐渐减少32吋电视的生产,但是电视厂家的策略调整并没有对面板生产商产生重要影响,面板生产商的存货量依然十分健康。另一些电视厂家则开始减少40吋和43吋电视的生产,因为由于顾客拒绝接受电视厂家提价,所以40吋和43吋电视的利润率问题比32吋的还要糟糕。

加载失败

(数据来源:IHS 经ZNDS编辑处理)

从价格上涨幅度来看,32吋面板出现了降价的趋势,40吋、43吋、49吋等面板价格上涨幅度放缓,55吋面板价格上涨幅度加大。一些电视厂家,特别是底层的电视厂家,由于面板价格的上涨幅度已经接近他们能承受的价格底线,因此他们十分犹豫是否要采购更多面板。电视厂家也陷入两难境地,他们开始评估资金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目标哪个更重要。于是,一些电视厂家开始考虑提价,但是由于10月份中国电视市场的处于低需求阶段,为了刺激消费,中国电视厂商又不得不承担降低电视售价所带来的压力。迫于这种情势之下,电视厂家采取增加电视附加值的方式来提价,因此电视厂家的“领头羊”们开始使用更大尺寸和更优品质的面板,这导致了本季度的供应紧缩。

加载失败

(数据来源:IHS 经ZNDS编辑处理)

2016年第四季度的面板需求看起来依然很强烈,尤其是中国和韩国的电视厂家。但是面板供应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特别是40吋到65吋之间的面板。持续攀升的面板价格令电视厂家和零售商开始为下个季度担心:为了提高竞争力,目前以高成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下个季度或许将以低价上市(当然也有提价的可能)。

加载失败

(数据来源:IHS 经ZNDS编辑处理)

加载失败

(数据来源:IHS 经ZNDS编辑处理)

加载失败

(数据来源:IHS 经ZNDS编辑处理)

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面板的主要生产商依然是LG、AUO、三星等厂家。9月电视面板的出货量虽然有所下降,但生产商总收入却有12%的环比增长率。并且与8月相比,几乎所有面板生产商在9月均出现了总收入增加的情况。9月也是面板价格涨幅较大的一个月,不得不说面板价格上涨给面板生产商带来了较大的现金收益。

加载失败

加载失败

(数据来源:IHS 经ZNDS编辑处理)

进入10月以后,全球面板生产商总收入环比增长率放缓,由12%下降至2%;但同比增长率由-4%上升至4%。除49吋和55吋外,32吋、40吋、43吋面板均出现涨幅放缓。11月,除55吋外,其他尺寸涨幅进一步放缓。供应链的参与者应该意识到,一旦销量出现短暂下滑,面板库存将面临风险。到2017年第一季度,或许价格将会得到适度调整,特别是32吋面板。在这种情况下又将会有风险存在:上层的电视厂家将会考虑继续为下个季度进行战略性采购。同时,面板生产商也不确定如何建立一个最理想的生产能力安排以维持利润。比如,BOE或许会将电视面板生产转移为电脑和手机面板生产。

来源:界面

作者: 吴瞬|来自: 每日经济新闻

近年来,随着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崛起,京东方、华星光电都斥巨资建设了10.5和1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未来2到3年国内的液晶面板产能预计将会集中释放,未来新增的巨大产能将如何消化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加载失败

12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从TCL集团方面获悉,11月30日,在TCL集团旗下华星光电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显示器生产线正式开工之际,海信集团与TCL集团在深圳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TCL和海信双方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电视液晶显示面板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还将共同推进手机显示面板的合作。这或许意味着,国内液晶面板企业客户争夺战已经提前开打,同时国产面板替代进口面板正在加速。

国产面板替代进口面板

在11月30日华星光电11代线开工仪式上,TCL方面介绍称,11代线总投资538亿元,设计产能140K,占地103万平米,计划2019年初投产,主要产品为43、65、75寸液晶显示屏,OLED显示屏,超大型公共显示屏等。产品重点聚焦以8K为代表的超高清、超大尺寸、OLED三大技术领域。同时,11代线项目建成后,有望成为全球最高世代、投资金额最大的面板生产线,进一步扩大我国在TFT-LCD产业中的市场份额,完善不同尺寸产品的覆盖范围,弥补我国在大尺寸、高端显示产品的市场空缺。

据TCL方面透露,此前不久,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曾带队到华星光电就双方进一步深入合作进行了充分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确立了双方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电视液晶显示面板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还将共同推进手机显示面板的合作。

对于双方的合作,在家电分析师梁振鹏看来,中国本土彩电企业只有TCL一家拥有液晶面板生产线,而海信必须向面板生产商采购液晶面板,二者最重要的合作肯定是面板业务上,“同时也可以看出来,二者虽然是整机彩电的竞争对手关系,但合作更像是各取所需,因为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在通过关税的调节来鼓励中国彩电企业采购中国本土生产的液晶面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2012年4月1日起,我国对32寸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组的液晶面板进口关税暂定税率从3%上调至5%,国内彩电整机企业对内采购的比重明显增加。

此外,国产面板替代进口面板正在加速,同时全球液晶面板巨头三星在2016年开始关闭一些液晶面板生产线,这也促使国内彩电企业必须未雨绸缪,改向国内面板企业进行采购。

2019年面板产能全球第一

2016年,中国面板显示行业频现重磅投资,国内面板巨头纷纷下重金扩张自身版图:一是京东方宣布投资465亿元在四川绵阳建设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项目;二是华星光电宣布斥资465亿元建设第11代线。此前在2015年底,京东方也投资400亿元建设LCD10.5代线。

此前,华星光电研发中心副总裁廖炳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整个全球面板产线分布来看,到2020年中国大陆将拥有7条8.5代线,3条8.6代线和2条10代线。“以目前的建厂速度,我们预测2017年中国大陆可以超越台湾地区的产能。加上11代线的投资,预测2019年就可以领先韩国,产能面积供应将会是全球第一。”

“我国投的这些面板厂的量产时间基本上都在2018年,比如说京东方在福建的8.5代线,量产在2018年上半年,他们投的咸阳8.6代线,还有在成都的一条8.6代线,量产也在2018年,TCL投了一条是11代线,这些行业投的产线放量都在2018年以后。”在创维数码的半年报解读会上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表示,对于新增面板的产能消化不必太担心,随着电视平均尺寸快速上涨,每上涨一寸就可以消化掉一条8代线的产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注意到,在对于面板产能的消化上,目前国内电视平均尺寸正在快速扩大,平均尺寸为46寸,高于全球平均尺寸。再过4年,全球平均尺寸达到45.6寸,而中国预计达到50寸,未来三、四年55寸、65寸甚至75寸会成为市场的主流。另外一些公共服务如政务、机场、教育以及广告,都会催生大量的大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