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两千多年的戏,中国人看的到底是什么?

雅江光电 · 2016-12-09

中国老百姓爱看戏。

这里说的“看戏”不是鲁迅所批判的“看客”心理,而是一种切切实实的艺术形式。

从远古的祭祀舞蹈、隋唐“百戏”、宋元杂剧,到明代百戏之祖“昆曲”的崛起,再到现代形式多样的舞台剧,中国人看戏都看了两千多年了。

可是,看的什么呢?两千年都不腻?对啊,从前看的是热闹,后来看的是故事,再后来看的情调氛围……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看法。

隋朝:亡国君的亡国曲

公元610年正月,为了招待西域商人,隋炀帝诏令全国各地演员到首都洛阳汇演,演出规模之大,从端门外到建国门外,绵延七八里,搭建起临时戏场,演出通宵达旦。很显然,这看的就是热闹。闹哄哄的场景,加上几支火把加以照明,既能把戏台、演员照亮,还能燃起人心中的“一把火”。

唐代:武则天是戏迷

这一曲亡国大戏唱罢,唐代歌舞百戏登上舞台,真真如百花齐放,上至朝堂,下达民间。据说,唐室皇帝贵族莫不喜看百戏演出,其中尤以武则天为甚。唐代的洛阳寺院,也设有专供民间艺人表演百戏的戏场。除寻橦、跳丸、吞刀、吐火、旋盘、斤斗等杂技外,还孕育出歌舞戏、参军戏、杂剧等民间新兴的艺术形式。

宋代:来呀,逛夜市看夜戏呀

进入婉约的宋朝,商业经济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夜市”,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演出场所“瓦舍”。这是一种木制封闭式建筑,设有一处或多处演出区,由“勾栏”(低矮的栏杆)划分表演区和观众区。瓦舍内设有火烛、灯球等人造光源为演出提供照明。此外,据清人张岱《陶庵梦忆》记载,宋朝时还发明了一种“彩灯”,以加强演出效果。这个时期,大家爱看的是声、色、情、景并茂的故事。

明代:看戏就看全套

到明代,为了满足大家看戏也看情调的欲求,第一次特制灯光的尝试出现了。“《唐明皇游月宫》一戏中,叶法善作,场上一时黑魆地暗,手起剑落,霹雳一声,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其圆如规,四下以羊角染五色云气,中坐常仪,桂树吴刚,白兔捣药,轻纱幔云。”这里的“羊角灯”,也称云灯,是对于中国舞台特制灯光较早的记载。

现代:我来看戏的,可你给我看的是什么?

直到进入电气时代,上海在1882年首先引入“电气灯”,我国舞台美术、舞台灯光才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如今,3D、4D的时期渐渐走远,7D也已经不在话下了。情调、氛围什么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厂家们做不到的。

可是,情调归情调,基础的东西得先做好不是?我来看戏,不是来看乱七八糟的灯的啊!

天地排灯作为舞台灯光的基础灯具,国内一直采用800W、1250W的碘钨灯,在LED时代,这无疑是大大的浪费。因此,为了降低能耗,很多工程被迫用上非专业的对称式方形投光灯,作为对天幕的铺光染色,但受限于其光学本质,难以达到均匀的染色和混色效果,而且显色指数只有60-70,直接影响到观影效果。

不过,雅江光电早在2013年业内率先推出的LED天地排SS809XCA,就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没错,这里是广告。

铺光的方式以非对称的形式设计,弥补巨幕可能出现皱褶现象,不会出现暗区。

混合的颜色均匀且丰富,显色指数高于90Ra,色温从低到高可适应各类戏剧节目。

以取代传统照明的智能天地排为设计理念,是业内第一款专业的天地排!

如今,雅江光电已研发出全新SS819XS天地排系列,7色的光学设计,完美实现了全光谱光学的概念。

是的,好广告只卖这么短,不服请戳“阅读原文”,来了解更多啊!

来源 | 雅江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