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产业化?来看看植物工厂在中国的商业模式探索
中国之光网 · 2016-11-28
植物工厂的市场机会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植物工厂设备销售与建置,另一个是植物工厂生产的蔬果作物销售产值。目前包括日本、台湾在内的全球企业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除了直接面对追求安全的小众群体来说,植物工厂在模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给特色餐厅等提供小型的植物工厂柜
农场与超市结合、农场与商场结合、农场与餐厅结合、农场与写字楼结合……前厂后店,像面包房,新不新鲜,一切眼见为实。
在北京东三环边一间高档咖啡厅里,吧台不远处放着“科技农夫”——萧俊丞公司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植物工厂”。货柜里的菜苗能在几周内长成可以收获的蔬菜,作为咖啡厅蔬菜沙拉的原料。
Pasona在其东京总部的办公楼内创建了城市农场,农场里的作物收获后供应给公司食堂。
二、在家庭中推行微型植物生产设备
不仅可以绿化空间,增加室内含氧量,有效吸收室内有害气体,调节空气湿度,还可以体会家庭耕种的乐趣,而且还能天天吃上有机菜。
Grove Ecosystem利用鱼菜共生的原理,结合水耕蔬菜和鱼类养殖,打造室内自给自足的迷你生态系统。用户还可以通过WIFI将设备和手机端的APP相连,从而监控它的能量消耗、微生物水平以及各组件的运行状态。
国内深圳卒子科技推出城市合伙人方式,共同在各个城市开不同的植物工厂,在植物工厂内将种苗培育到旺长期,再将其送至家庭,由家庭用户通过我们的种菜机生长5-7天,即可完成采摘。
三、为特殊人群提供食材
即植物工厂针对特殊人群,通过调控光谱及营养胁迫等方法,开发功能性蔬菜,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摄入需求。
比如,富士通利用植物工厂技术生产出低钾生菜,为当地医院肾病患者提供食材;日本著名化妆品品牌“资生堂”旗下也有植物工厂培植蔬菜,用作化妆品和药品的原料;以及三安集团植物工厂与中科院植物所专家合作开展了红豆杉、牛耳草、蛇足石杉等多种药材的研发工作,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等。
四、用植物工厂的方式大批量生产种苗
植物工厂从生产功能上来分,可分为植物种苗工厂和商品菜、果、花植物工厂,还有一部分大田作物、食用菌等。通常,蔬菜等以地产地消为原则,而种苗及药用植物等附加值较高,还可出口。
植物工厂培育的种苗,具有无病原菌、适合多个地区种植的优点。有赖于大量土地必须进行植树造林及绿化的要求,以及蔬菜苗、花苗、热带果树苗的需求逐年增长,目前,市场对种苗的需求很大,据说毎年就有几十亿乃至几百亿棵的规模。千叶大学名誉教授、植物工厂大师古在丰树也非常看好种苗市场。
五、种植具有特殊风味的香料作物等等
相比常规品种生菜、菜心等,香料作物与具特殊风味的高单价作物较为稀缺,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较高,不少企业开始尝试种植。例如东芝计划培育罗勒、莳萝、香菜等香料作物;夏普也会视市场需求,逐步增加药草、香料等。
六、与台灯结合,开发儿童市场
广州东莞中实创公司研发了一款“植物台灯”,这种台灯不仅外形对小朋友极具吸引力,它还是一款智能属性的桌面种植、安全光源灯二合一的智能台灯。正常情况下,灯头在植物上方,触摸下方的按钮即可控制植物灯开关;当你在阅读时,将灯头旋转到你需要阅读的地方即可。
七、科普培训、旅游观光、休闲体验
另一种市场化的探索则是将植物工厂打造成为集生产、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基地。植物工厂本身在生产蔬菜的同时,可以开发成为旅游资源。位于淮安的一家企业,旭田植物工厂占地1000平方米,以叶菜及芽苗菜种植为主,并配置培训体验室,2015年年底该基地被认定为“淮安市中小学课外实践及科普教育基地”。
据央视财经报道,浙江省湖州市一家绿野仙踪农业主题度假村依托立体植物工厂,一边发展蔬菜种植,一边利用旅游培育客户群体,让一个500平方米左右的立体植物工厂,年可产出一百万元左右的利润,这种从客户培育着手,强化生态科技,努力以科技、旅游、生态来增加“农业附加值”的手段,让这个度假村在当地众多的农业旅游项目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