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跨界创新带来照明行业变革

LIGHTUP設計資訊 · 2016-10-29

个人简介

陈海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 学士

▎清华大学建筑技术与科学 硕士

▎北京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

▎北京清城同衡照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照明与建筑照明。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了包括广州景观照明专项规划、广州亚运相关场馆景观照明设计;南昌一江两岸照明设计(获得中照一等奖)、广州第一届国际灯光节(中照二等奖)、九华山大愿文化园照明设计(中照二等奖)、龙门石窟景观照明设计、北京西二环路(西城区段)照明环境整治示范导则(获第十三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奖)等多项照明规划设计项目。

Q & A 问答

1.“一江两岸”的项目和“G20钱江新城”的项目都运用了大量的RGB动态控制的灯具。您能分享一下关于控制方面,采用了哪些技术来保障联动的准确性?

南昌“一江两岸”项目(世界吉尼斯纪录唯一照明项目),在当时来说如此大规模的联动控制当属全世界首创,对我们非常有挑战,也可以说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在整体的控制架构上采用的是两层架构模式,第一层主控制一个层面,采用的是TCP/IP网络协议,通过光纤或者局部没有通光纤的地方采用4G联动的方式把节目内容传输到各个楼的分控;第二层是对各个楼的灯具分控。在分控层面采用的是DMX512数据协议,以便可能存在的不同灯具之间的光纤协调。同样,“G20钱江新城”也是如此。在整体的联动控制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同步问题,也就是节目从主控传到了分控以后,每一栋楼应该要同时动起来,首先要保持时钟一致,其次要保持频率相同,当时采用了GPRS与卫星同步校时。

▲南昌“一江两岸”西岸局部

▲杭州“G20钱江新城”灯光秀

2.城市夜景照明如何通过灯光向居民和游客传达城市的形象和文化氛围?

针对南昌“一江两岸”项目有两种传达模式。一种是基础照明,主要服务于市民,注重的是凸显城市文化,修补空间形态,表现城市的空间特征,以及建筑特征。几乎全部用的是静态照明,表现冷暖层次变化。东岸重点突出滕王阁,作为南昌的著名景点其实从白天的城市形态来看,它已经淹没在周边的高楼大厦之中,所以在夜间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怎么把滕王阁在夜间凸显出来,在设计当中使用了高亮度、高饱和度的色彩,强调绿色的屋顶和红色的墙面。对于周边高楼大厦的处理,我们设计的是离滕王阁越近的建筑亮度越低,这样在夜间看的时候滕王阁要远比白天凸显。西岸我们主要专注于白天不好的一些城市空间形态的修补。由于西岸开发得比较晚是一个新城, CBD以外的住宅区可能由于在开发的过程中限高的原因天际轮廓线比较平直, 通常的住宅照明做法是照亮屋顶,但是运用于此效果并不会理想,因此我们的设计方案是将西山的轮廓映到住宅上来,放弃了照亮屋顶的手法,因为西山在楼的后面,古代时人们可以看到,但是现在被高楼完全挡住了,所以最后只是局部在窗台板做了能展示西山形态的轮廓线。

▲东岸局部

▲东岸局部

另外一个模式是主题照明。主要为游客服务,更偏重于节目的多变,相对于基础照明,它可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做类似的项目,想要展现城市形象关键是播放的节目内容是不是契合当地的文化。对于南昌这个项目我们重点挖掘它的四个文化特征,即绿色文化、古色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文化。在表现它的绿色文化时用到了瀑布、山水等元素;古色文化主要根据《滕王阁序》里提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表现,整个东岸都是一个古城,所有的高楼大厦都会被隐藏起来,在高楼上显示古城的影像,西岸则是一片落霞,孤鹜飞梭穿过于群楼之间。对于居民和游客来说,还做了一些与节日契合的播放内容,以及制作了与城市相关事件相结合的小节目。

▲西岸局部

3.南昌跟武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联系南昌的“一江两岸”项目谈谈您对武汉的“两江四岸”项目的看法。

首先,武汉的“两江四岸”项目质量完成度很高,在南昌的基础上武汉的项目在技术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大部分是按照原设计来实现的。在基础模式设计中,沿街的照明实现得很完美,设计之初就对每一个需要亮起来的部位都进行了亮度数值上的规定,在后期实施过程中,又对每一个部位的灯具都进行了效果的检测,来验证真正实施后是否和我们设计的亮度层次关系对应。基础照明实施完了以后,无论是亮度层次还是色彩层次,在层次关系的表现上都非常好,都是按照原设计来推进的。

第二点,点光源的技术要求也比南昌更提高了一步,如果能有一个电视机正好放在江边,基本上在电视上看到的动画色彩与建筑外立面播放的颜色是一致的,没有过多的色彩丢失或失真。

▲武汉“两江四岸”局部

▲局部

第三点,控制系统上有了很大提升。南昌项目的节目是定时播放,播放时间是在上载时已经设定完成的,武汉项目是可以在任意时间调动节目,而且可以存储20套节目,并且节目触发装置不仅仅是在主控室,在游船上也可以控制,甚至手机、Ipad都可以通过APP触发,所以相比南昌“一江两岸”武汉的“两江四岸”在项目质量、点光源技术和控制系统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在杭州“G20钱江新城”的夜景照明工程中以上三点也得到了很完美的体现。

▲杭州“G20钱江新城”灯光秀

4.谈谈您对灯光节的一些想法。一个城市如果想举办灯光节,需要满足哪些方面的条件?

这个首先要看对灯光节的界定,灯光节的规模可大可小,很多城市它都有广义上举办灯光节的条件。如果不限规模的话其实很多城市都可以做,最好的建议是能和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结合起来,大家现在对国外的节日热情度很高,反而忽略了中国传统节日,这个其实对复习中国文化是个很好的促进。

如果是像里昂灯光节那样大型的灯光节,首先城市要有文化号召力,要有艺术家的聚集,一旦有了文化号召力,在前一两年的经济上可能是投入的,获得良好效应后,经济方面的要求就会持续下降。里昂做灯光节的主要目的是向旅游城市转变,靠灯光节拉动旅游产业,举办之初就要考虑周边的旅游配套是否跟得上,靠灯光拉动夜间经济,我们消费的并不是灯光本身,目的是要留人在此住一晚,那么需要考虑夜间商业服务配套是否满足需求,酒店餐饮的档次在什么程度,分布在什么程度,有没有被拉动的基础。在配套基础完善后才能说靠灯光拉动旅游,夜间经济与旅游产业都带动起来后,才能平衡之前对灯光节大量的经济投入,再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5.随着智慧照明的兴起,谈谈您对于智慧照明的前景以及阻力。

智慧照明必然成为将来发展的大方向。技术上即使现在还有瓶颈,但攻克技术上的瓶颈并不是最难的,其实重点的阻力仍然还是在于对信息的整合。谈到智慧照明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智慧城市,提到智慧城市其实它获得的是城市当中的各种信息,这种信息并不是单个照明部门获得的信息仅供内部使用,第一个阻力在于政府怎么去打通信息共享共用的这个平台。第二个可能存在的阻力在于信息收集到以后,我们对大数据如何进行分析、筛选和利用。所以我认为对于平台的打通和数据的使用才是智慧照明最大的阻力。

6.随着LED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新概念的火热,让众多域外的资本和跨领域集团公司也逐步跨界进入照明行业。整个照明产业迎来一次变革,在您看来,会是怎样的一次变革,如何应对?

对行业来说这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场危机。对于传统的每一个在照明行业的企业都会觉得有可能受到冲击。说这是一件好事是因为我们现在都在讲创新创业,其实真正在技术上要做某一项很大的变革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需要很大的投入。但是还有一种创新是跨界产生的创新,这种创新相对来讲技术上并不会太难,但是又有可能给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变革。不仅仅是照明行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为跨界而产生的创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变革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特斯拉的技术,它的中控台是把IT技术和汽车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创新典型。跨界可以把两方面甚至多方面都强的技术优势柔和在一起。回到照明行业,我们现在经常会讨论控制技术,照明的控制技术在通信和IT行业来看,技术方面并不算是难以突破的瓶颈,只是做照明的可能不懂通信,做IT和通信的他不懂照明,当这两者结合起来有可能给我们生活带来非常大的改变,所以这对行业来说也是一个机会。有识之士能尝试去触及他不熟的技术领域,更广泛的同其他领域合作,就有可能脱颖而出。对于照明人士来说,我并不觉得是别的行业的人来占据照明行业,因为照明这一块仍然有它的专业价值存在,熟悉照明行业的人士他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共同合作才有可能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采访视频↓

杭州钱江新城灯光秀↓

文 | 秦 亦 喆

Copyright LU. LU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