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教堂的照明思考

江海阳 · 2016-10-28 · 阅读 10438

索菲亚(Sophia)一词在希腊语中原意是智慧,冠以圣,那就是神的智慧。世界上名叫圣索菲亚的教堂很多,最著名的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公元360年建成的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至今被称为人类建造史上的奇观。但是世界上哪怕是“神的智慧”也有起伏涨落的时间,后来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被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二世征服,改为大清真寺,这是武力所致,“神”在世俗的君主面前也显得无能为力。

我面前的这座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哈尔滨的著名旅游目的地,既然是目的地那就意味着凡是到了哈尔滨的游客都想要来参观它。它确实很壮观,典型的东正教拜占庭风格建筑融合了伊斯兰“洋葱头”穹顶味道,再加上立面修饰上的哥特建筑印记,即使在周边更为厚重高大的建筑群体环伺下,依然显得古朴庄严,充满神性张力。

圣索菲亚教堂高度53.2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内里空间一次性可以容纳两千人聚会。它由一个主穹顶结构旁边环绕数个小帐篷尖顶组成,墨绿色的穹顶、暗红色的砖墙、金色的十字架、繁琐的立面窗饰雕刻,在白昼的阳光下教堂灼灼生辉,浓重的光影在上面缓慢移动,将一切风尘洗刷干净,建筑犹如时间的刻度。

当你赞叹人的智慧所创造的“神的智慧纪念品”时,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光而产生。哪怕是没有阳光的阴霾天气,建筑的立面层次仍然是清晰的。我曾经在数天中三四次时段分别拍摄它——记录它被早晨倾斜的阳光照射,被中午奔放的阳光投射,被下午灰霾的天气笼罩,被晚上周遭的环境光影响。最令我感动的还是清晨那束斜阳照在穹顶高处时的温暖画面,只有那一处是被照亮的!墨绿色更显厚重,暗红色就像被火点燃,在大面积阴影和破晓的浅色蓝天对比下,世界像是被分为两极,而神正是站在明暗的分割线上做仲裁。

这样的图景无疑是最为美好的。

图注:清晨的圣索菲亚教堂。(江海阳摄影)

教堂的内部同样令人激动,站在室内穹顶下抬头仰望,光从高耸的顶窗投射进来,光斑出现在侧壁上,在空气中展现着轨迹,这让我想起罗马万神殿千年不断游移的那束阳光。基督教的神性就体现在光上,它需要你向上仰视,从精神深处产生信仰,巨大的穹顶隔断了室内外的联系,而唯有光成为沟通人的内心与天国的桥梁,光成了人神对话的唯一工具。

图注:光成为人的内心与天国的沟通桥梁。(江海阳摄影)

图注:教堂内里高耸的穹顶令人心生虔敬。(江海阳摄影)

相比起欧洲的教堂,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还真是体积略小,这可能缘于它前身是俄国人的随军教堂原因。但就是这样也难掩站在室内仰观穹顶的气势,正面祭坛和两侧耳廊均有高而狭窄侧窗。室内墙壁花纹彩绘基本上剥落已尽,有些地方露出红砖茬子,建筑更显沉寂。这空旷室内只有光的存在成为空间主角,教堂也因光而保有着活力。

我看建筑四壁向上装着很大的高压钠灯,不用看亮灯就知道这是一种粗陋的灯光处理手段。手法没错只是灯具错了。也许灯具也没错,十几年前安装的时候也只有这种气体放电灯可供选择。这在刚开始有了照明这一行业的时候是可以忍受的——没有配光,没有目的,没有考虑灯具的体积、色彩、位置、重量。但是在建筑照明发展到今天仍然是这种状况,这就是明显的在漠视人的审美鉴赏水平。

教堂的室内一共装有两款灯,分别是从顶部垂吊下来的铸铁花灯和向上投射的高压钠灯,这两种灯具备相同的照明目的,一个是将穹顶投亮继而反射向下给空间提供亮度;一个是从教堂中部发光给环境提供匀质的光。两者结合的照明方式就是放在今天也是正确的主流设计手法,只是在色温和照度上无法满足教堂式空间的情感要求,当然了夜晚的索菲亚也不对外开放,不像是欧洲的教堂,人最多的时候是黄昏以后。

我曾经在罗马看过一个巴洛克时期的街区教堂室内照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图注:从顶部垂直而下的光让室内更具崇高感。(江海洋摄影)

教堂的光很简单但是富有感染力,在高大雄壮的爱奥尼克式柱头上装了数盏LED射灯,配光角度在25度,CCT3000K,每盏功率12瓦左右,朝着地面垂直投射照度达到200lx。墙壁上的神龛都用射灯打亮,细节刻画丰富又细腻。同时安装一些宽光投射十字穹顶天顶画,于是整个教堂富丽堂皇,尊贵神圣的气度一下子就显现出来。室内明暗对比系数恰到好处,因为灯具品质很高,所发出的光很通透,扩散性也好,可以清晰地看到暗部的细节,也能观察到亮部的层次,视野里眩光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而穹顶上的天顶画又因为照明的缘故仿佛拉近在眼前。

我在国内少有见到好的教堂照明,不是我们设计师不能做,而是这些教堂的使用者不重视。前几年落成的北京基督教海淀堂室内光环境也是很糟,观众逆着阳光而坐,众多的外墙竖向格栅让很多杂余的光冲进室内。牧师的身后也没有一个令观众视线聚焦的所在,建筑的装饰化结构冲淡了信仰的光。或许是来到中国水土不服,德国建筑师冯格康并没有处理好这样的空间光对比关系。

哈尔滨的冬天黑的真早,这才四点半室外已经是昏意朦胧。走出教堂看建筑上已经亮灯,正门的右前方一处设施顶部装有几盏金卤灯向着建筑射出光来,刺白炫目。我转过头看建筑的受光程度,却非常惊讶,这么大功率的金卤灯为何没有把建筑染亮?不用说还是配光设计不对,光都在空中扩散掉了,以至于到达教堂立面上的光微乎其微。

图注:教堂对面的强烈眩光。(江海阳摄影)

至于教堂的建筑照明也实在是落伍的很!就像我刚才讲的室内灯光一样,根本就不考虑灯具的安装位置以及配光设计。没有配光的照明还是照明吗?这是只为“照亮”而照亮的初级做法。大型的钠灯安装在建筑上出现不同小体块的亮斑,将白天浑然一体的建筑分割为无数的细小面域。甚至在大门口的做法上都很粗暴,直接放了两盏大功率钠灯在地上对着大门投射,如果都能做成这种临时灯具,为什么不可以沿着建筑一周摆放个十几盏,这样岂不更解决问题?

整个广场为新辟用地,在二十年前围绕着教堂还是很多低矮平房。现在周边新建商业建筑上装满了钠灯,亮度比这个教堂要高很多,教堂立面的受光多数来自于周围。我测量了一下广场的垂直照度在2.4lx,这样的照度水平在城市核心广场上是偏低的。广场周围分布着一些石头基座的景观灯,但这些灯具没有提供丝毫的照度水平,只有一个个的白色光点。再回想起当时在意大利米兰所看到的大教堂照明,不仅感触很多。当时我去的时候侧立面正在维修,于是用遮挡盖住了一部分教堂,并且在遮挡上做了一个很大的LED大屏幕,我可以理解这是暂时的现象,不然也太煞风景了。让我喜欢的是整个教堂如山般的立面只是用淡淡的远距离泛光就让建筑的体积和面域呈现了出来。而在建筑顶部内腔又用低色温灯光将小型立塔、飞扶壁、尖拱照亮。用最强的灯光将最后的也是最高的尖塔、尖塔上的耶稣圣像投亮,形成视觉关注中心。好比在讲一个宗教故事,最开始的大门立面只是故事的开始,也是普罗大众还在懵懂无知的时候,然后神谕到了,内心开始明亮,逐渐地接近最高的天国,那里有崇高的象征在等待。这样层层铺垫最后是高潮画面,光所形成的引导性和秩序感和教堂所要表达的诉求实现了完美一致。

图注:米兰大教堂的灯光过渡变化。这是在讲故事,能用灯光来讲故事的,在我们中国还真是不多。(江海阳摄影)

北京设计师江波老兄前几年做的宣武教堂外立面照明还是很令我心动,能将一座灰砖建筑用光渲染出沧桑烟尘色,这是下了不少功夫。据说他为了模拟灰砖在雨后的光反射,只要是北京一下雨就立即驱车前去实验。照明设计做到这样用心的份上,还有什么是做不好的?

注:本文由行家说APP与作家专栏作者海阳联合出品。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授权联系微信号:hangjia199 

🕗「每周海阳说光」- 这是一个短小篇幅的论光悟道栏目。说它小,是因为人说尺蠖虽小,仍有触角;天龙犹大,只窥三界。我们生活在光的世界里,光是本质和基础,光是维系生命的基本要素。光作用我们的情感、记忆、叙事、行动。光和我们发生的种种故事,我都想记录下来以便令我启发和感悟。于是在行家说,有了这个小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