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对抗OLED终极武器?Micro LED技术瓶颈有新突破
CNLED网 · 2016-10-17
Micro LED可能大家对它的认知还非常少,但是它可是被视为抵御OLED的终极武器,目前国际大厂与台厂纷纷鸭子划水默默研发。不过,现阶段的Micro LED还有许多技术瓶颈待突破,近期有台厂在研发上突破重围,已可将MicroLED的发光面积缩到全球最小,并进一步解决巨量移转问题,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显示行业的整体格局。
韩厂在OLED技术上大幅领先,三星显示器(Samsung Display)更是小尺寸OLED面板技术的全权主导者,由于领先差距太大,其它厂商难以追赶,加上苹果(Apple)也担忧,若是今后iPhone手机全都改用OLED面板,将有可能被三星掐住脖子,因此苹果也在默默研发Micro LED技术。
Micro LED的技术是将画素与光源进行结合,目前业界普遍遇到巨量移转与Micro LED亮度过高的问题,前者解决方法各显神通,后者的解决方案,则多采用缩小发光面积方式借以降低功率,但缺点是可能产生边缘漏电,造成功耗过大及发光效能变差的问题。
据了解,象是苹果、Sony等均是采用缩小发光面积的方式因应,但目前业界一般能做到的尺寸是50umx50um,苹果实力较为雄厚,已经能够将尺寸缩小至10umx10um。但若是要进入到室内用途的显示器,业界评估,至少需做到5umx5um以下的尺寸,且又不能够漏电,此已成为业界研发Micro LED技术的新挑战。
近期,有台厂解决了这个问题。Mikro Mesa创办人陈立宜表示,目前实验室已可做出3umx3um发光面积的显示器用发光画素,此为全球最小的尺寸且解决了漏电问题,这将使得MicroLED技术除可进一步应用到上看80寸的大尺寸电视产品外,亦可进一步推进至小尺寸的穿戴式装置如智能型手表、手环甚至是智能型手机上。
陈立宜透露,其与苹果相同都是采用垂直发光型LED,而非采用Flip-Chip的LED来做,后者目前能够做到最小的尺寸仅为80umx80um,而前者已可在实验室做出3umx3um发光面积的产品,同时发光电流可来到50奈安,若相同技术使用在5寸手机面板上,耗电量则可降低至0.1瓦。
台厂群创相当看好Micro LED的未来发展,群创董事长王志超说,苹果自己砸钱做MicroLED,整个Micro LED的基础建设才刚开始,虽然Micro LED还未成熟,但未来很有希望。他认为,台湾如果要组国家队或进行集成,就要选这种前瞻技术来做。
台湾地区具产业优势,发展 Micro LED 技术创造附加价值
传统LCD采用冷阴极管(CCFL)或 LED 做为背光源,自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出现后,显示技术开始转向自发光型态发展,接着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Micro LED 技术也相继崛起。
TrendForce集邦科技旗下绿能事业处LEDinside研究协理储于超在近日出席LEDinside所举办的LEDforum时表示,韩系厂商将绝大部分资源投入开发OLED及QLED技术,中国台湾则拥有成熟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包括 LED、面板、半导体等,若积极发展Micro LED技术,进展有望比其他国家或地区更为快速。
Micro LED显示技术若能实现,将大幅提升光效率、降低整体结构厚度,而制程也会有所简化。储于超以 55 吋 4K 电视为例,说明其像素尺寸为 200 µm x 200 µm,LED采用3030封装规格,即3,000µm x 3,000 µm,两者面积相差225倍,而在LED点光源转换至面光源的过程当中,会造成效率大量耗损。在Micro LED显示技术下,LED微缩至50µm x 50µm 小于像素尺寸,可接合在TFT或CMOS基板上,实现每一点画素(pixel)寻址控制及单点驱动发光。
储于超认为,Micro LED除了显示应用外,还能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发展OLED或TFT-LCD难以进入的利基应用市场。LEDinside依据市面上相关产品尺寸及ppi要求,推算出LED尺寸及像素数量,反映LED尺寸愈大、像素数量愈少的应用,实现商业化量产的速度可能相对较快。
▲ Micro LED 应用商业化量产速度(图片来源:LEDinside)
技术课题为关键,巨量转移讲求高良率与精准度
为了开发更好的显示技术解决方案,台湾半导体公司錼创科技(PlayNitride)成立两年以来,也积极开发Micro LED技术,并以“PixeLED”为名申请专利。
该公司执行长李允立说明,Retina 显示器具有 400 ppi 高像素密度,而錼创所开发的 Micro LED 技术,理想上可达 1,500 ppi 以上甚至 2,000 ppi,能够因应虚拟现实(VR)显示器需求;亮度超过 5,000 nits,使画面在阳光下依然清晰可视;能耗仅占传统 LCD 10 %,也比 OLED 能耗低了一半。其他包括 LED 尺寸可微缩到 10 µm 以下、快速切换 on/off,色域范围比 NTSC 标准高近 20 %,以及实现可挠曲等特点。
錼创主要研发范畴涵盖磊晶、微小芯片到巨量转移(Mass Transfer)技术,其中又以巨量转移技术最具挑战。
跨领域串联共同作战,Micro Assembly联盟即将成军
台湾工研院也同样专注发展Micro LED及巨量转移技术,从2009年起经过多年研发,直到2013年出现技术突破,做到主动驱动、分辨率达 VGA(640 x 360)等级,LED尺寸缩至10µm、间距12.8µm,近年来更持续提升分辨率,现单色已达 qHD(960 x 540)。彩色RGB Micro LED方面,目前分辨率达 100 x 100,LED 尺寸10µm、间距19.2µm。
台湾工研院采用物理性转移方式,将所开发的巨量转移模块与量产设备 FC bonder 整合,现阶段达到单色Micro LED每次转移 54 万颗,彩色Micro LED每次转移 1 万颗,而过去三色转移良率不到 90 %,现在均已提升至99%以上。
Micro LED 应用想象空间广,结合各产业领域技术可望推动发展,加速实现各种可能应用。至于未来 Micro LED 能否成为主流显示技术,将取决于技术成熟速度,以及成本是否具竞争力。这场显示技术竞逐赛,就此展开。
来源:本文内容引自LEDinside、科技新报、电子时报,由CINNO整理完成。
文章有删减,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