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推荐】耗资30亿,南方古建筑集体“隐居”广东山区

AP普莱思国际照明设计顾问 · 2016-09-06

在碧波荡漾的新丰江源头、巍峨的云髻山下,潺潺的山溪两侧层楼叠榭、飞阁流朱。

来自全国各地共300座精巧别致的清代楼阁台榭,告别了故土,近日千里迢迢远赴云髻山下展开了广东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古建筑异地重构工程。

据韶关市新丰县政府介绍,总投资逾30亿元的该项目完成后,预计将有300栋濒临消失的全国各地古建筑在此找到“新家”。

该工程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古建筑异地重构项目之一,建成后将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村落之一,也将为全国古建筑群保护和利用提供有益探索。

(图:古建筑安新家)

当记者从韶关市区驱车3个多小时抵达云髻山下时,首先撞入眼帘的就是一幢整体气势恢宏的巨大古屋。

站在古朴的大门前,飞檐反宇层层叠叠,一整条巨木制成的门楣被各式走鸾飞凤、百子嬉戏的喜庆场景给覆盖,堪称宏图华构。步入正堂抬头一望,三只图案千变万化的藻井如万花筒般繁复绝伦。

再往内走,铁拐李举壶横眉怒目、张果老倚驴休憩……各种建筑构件上各式精美繁复的木雕数不胜数。尽管百年时光洗礼使其斑驳陆离,但依然难掩雕工的精美。

该项目的设计总监陈峻说,这幢华美的清代中期建筑原是江西婺源附近乡间某姓的宗祠。“当时当地正在进行旧村改造,要将这幢祠堂拆除。我们花了数千万元从村民手中将其购下,在新丰异地重建。”

(原貌)

与这座宗祠相类似,沿着一条山溪往山中深处走去,鳞次栉比的各式古宅、古亭、古戏台纵横交错,一个清代古镇的雏形已然初现。

(图:雨中古镇街)

背景

十多年走遍江南寻古屋

寻遍全国觅修复工匠

据新丰县政府介绍,云髻山古建筑建设是当地的重点工程之一,计划在保护云髻山的原生态前提下,从全国各地迁建近300栋的明清时期古建筑至此原样重建,形成“山麓古镇奇观”。

(图:云髻山古镇)

陈峻说,项目在启动之前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搜集。“我们走遍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古代繁华城镇,收购一些面临拆除、不列入文物保护、具有民俗及地方特色的清代中期建筑。”“有些群众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薄弱。我们去过的部分地区,这些未被列为文物的古建筑都处于无序无保护状态,濒临拆除、流离失散。”陈峻说,新丰的“山麓古镇奇观”项目,就是对古建筑保护的一次大规模尝试。

(图:云髻山下 摄影:李科 )

“我们收集了300幢各地的古建筑,有徽派、福建厝式、广府、客家人、韶关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等不同流派。将一砖一瓦、一石一木编好号后全部从其祖地拆运过来,再进行细致修复,最后才在云髻山脚下重新构筑。”

(图:古镇星夜)

近几年古建筑收藏日渐成为收藏业的“香饽饽”,古建筑的收购价也一路走高,动辄出现数千万甚至超亿元的报价;有些古建筑,即便是较高的报价,依然无法完成收购。

陈峻说300多栋古建筑多数是南中国特色的建筑,其中潮汕风格建筑的缺失至为遗憾,“广东省汉族居民主要包括三大民系,广府风格和客家风格都齐了,独缺潮汕建筑,潮汕人非常重视乡土情怀,出再高的价格也没人愿意卖。”

在修复过程中,最突出的难题之一是拥有古建筑修复技能的老工匠非常难找。“我们搜罗全国,发现这些既懂大建筑,又懂小构件的老工匠老艺人数量极少。他们宝贵的技能找不到发挥的地方,大都沦为城市装修队的小工。”经过锲而不舍的寻找,最终有来自大江南北的60多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工匠齐集云髻山下。

据介绍,目前云髻山下已有35栋古建筑同时在建,其中10栋已完成主体及外装修,5栋正进行内部修复。预计到2019年,全部300幢古建筑将异地重建完成。

观点

要重视文化割裂的问题

云髻山,本名阿婆髻,主峰海拔1434.2米,位于广州市北部,新丰县中部。为远观山顶象阿婆头上的发髻而得名,是东江发源地。云髻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7平方公里,是集自然保护区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

(图:云髻山 )

(图:新丰江源头 )

来源:壹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