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枫:东西方城市照明文化心理比较

阿拉丁照明网 · 2016-09-05

高枫

国家一级照明设计师

KKR(北京)照明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阿拉丁新媒体特约撰稿人

导读:

光对于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类的发展史离不开光,随着人类的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先后出现顺序分别有了:火把、油灯、蜡烛、电灯等。。

古代人对的光理解和使用多注重的是它的功能,比如用来驱赶动物、照明、取暖等功能。在人类发展到工业时代时期,东西方人逐渐的开始对光的功能性和艺术性有了不同的理解和使用。东方人喜欢热闹和彰显地位,人造光就逐渐的向烟花、灯会等方向发展了,西方人注重功能和实用,人造光就向火器上发展,东方人用光升级成了烟花,而西方人用光升级成了火炮,一个注重于瞬间的美丽,一个注重于实用性,逐渐发展到现代社会中,东西方国家在建筑的灯光设计会有什么差异和共同点呢?

最近这几年我去过欧洲几个大的国家,也去过东南亚的几个代表性的国家,由于从事的是照明设计,对于每个去过的国家都会去观察一下他们的灯光设计有什么特点。亚洲的国家有去过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欧洲国家有去过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这五个国家;中国和我去过的四个亚洲国家与欧洲的这五个国家在夜景氛围和感受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从文化上来讲,上述四个亚洲国家在古代是以中华文明为文化中心,中华文明在朝代更替中不断的向这四个亚洲国家辐射和传播文明,尤其以明朝中期的造船技术的发展而交流更为频繁。欧洲国家在古代时期,主要以罗马为中心,近现代的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欧洲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方和西方在历史的发展中都同样是由战争改变这历史的进程,但东方和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还是由所不同,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战争主要是百姓因受压迫起来反抗而演变成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欧洲的发展历史中主要是欧洲大地上的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引起的战争。古代的灯光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以室内功能灯光为主。

中国主要以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为发展主线,由于宗教是统治阶层为维护其政权稳固的手段,所以灯光还是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欧洲国家古代的灯光由于政教合一的缘故,其灯光主要为宗教场所服务的,在教堂及其他宗教场所里需要用灯光来营造一个让教众仰望的意境。

其次从功能上讲,现代社会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人发明了第一盏弧光灯,从而逐渐改良成电灯,电灯发明初期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功能为主。后来欧洲城市的逐渐发展,将电灯融合进路灯和景观灯之中,在灯具的外形上形成了比较有城市代表性的灯具,比如:意大利的路灯、法国的路灯、荷兰这几个国家的主要城市的路灯各有特点。

意大利路灯日景

意大利路灯夜景

法国路灯

荷兰的路灯

在路灯的造型上,每个国家都把自己的元素很好的融合了进去,在中国也有一些比较好的路灯和景观灯,但是大多数是没有多少设计元素在里面。城市中的路灯要么千篇一律,要么为了追求标新立异,把城市里的每条路灯都设计成不同的造型。

北京长安街的道路标志—中华灯

康定市景观灯

但太多的城市由于城市管理者给设计师的时间紧、任务重,许多设计师为了赶时间和少动脑子,就给中国的大大小小的城市设计了太多的“奇奇怪怪”的路灯了,有的设计师干脆就不设计了,直接从灯具厂家的图册上直接照搬,也导致了很多城市的路灯基本上都是“孪生兄弟”。而且中国的景观路灯基本上以环形漫射发光为主,西方的景观路灯多以截光型路灯为主,从节能的理念上也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部分,从艺术上讲,东西方也略有不同,西方国家对于文物建筑基本上持以保护的心态来加以展现,在照明手法上基本上以大面积投光为主,把建筑的形体和历史的厚重感表现出来。罗马城的标志性建筑—罗马斗兽场,在夜晚基本上没有多少灯光,主要以几个投光灯在斗兽场的外圈的孔洞内安装了投光灯。我站在斗兽场外试想着设计师的设想,应该是让人们站在斗兽场下看着昏黄的灯光体会他的历史悠久和沧桑。

罗马斗兽场夜景

在古罗马遗址公园内的灯光主要是以表现残桓断壁为主,色温以3000K和4000K为主,分别让人陷入沉思和对现代美好生活的向往。

欧洲的教堂类的建筑灯光尤为简单,但灯光手法简单并不代表建筑不美,相反是简单的灯光手法更能衬托出建筑的白天的美感。

米兰大教堂

阿姆斯特丹大教堂

中国的建筑形式和西方的建筑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古建筑,形式轴线对称,细节部分比较多,每一处都是经过祖先的精雕细琢才完美的展现出来,所以在灯光的表现手法与西方也有很大的不同。

奥运中心区七号院

西安市钟楼

在中国有少数的城市地标建筑和古建筑的夜景照明设计是非常精彩的,但大多数古建筑是被工程商或者灯具厂家给“免费”设计了,所以“设计”出来的效果大部分比较差,建筑的形体美和语言形态全部给轮廓灯、点光源等等手法加满了,反正是怎么灯多怎么设计。

某古建筑

中国目前经济处于高速发展中,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日益提高,但在照明设计及建设上却有点步子迈的太大和太快,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城市整体照明工程,而且还是基本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的“循环”照明规划建设,让我们的城市处于“灯火辉煌,千城争艳”的局面。

今天这个城市是做一条路,明天另外一个城是就是一条江,后天就是我做几江几岸几路了;城市景观照明规划和建设先后出现过“一江两岸,两江四岸,三江六岸”等“宏伟”照明工程,未来肯定还会有“四江八岸”的城市照明规划传奇。

但最终实施出来的效果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老百姓看第一个城市全部把建筑点亮,在城市户外的建筑立面上放着电影,一时新鲜劲儿过去后,基本上就要开始反感我们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了。再加上城市照明工程又疏于管理和维护,一年或者两年以后灯具逐渐开始坏了,破坏了城市户外放电影的效果了,基本上管理者也不怎么开启了,巨额的照明投资就这样的被浪费了。

某城市夜景规划:

某省会城市夜景:

某城市地标建筑:

西方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城市做整体景观照明规划设计,更没有让整个城市所有楼都装满灯光的“城市级户外显示屏”。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商业楼做建筑照明设计,欧洲的城市夜景组成部分主要以路灯、地标性古建筑以及少数的商业建筑。

巴黎卢浮宫前街道:

法兰克福中央火车站:

法兰克福某建筑:

法兰克福某建筑:

最后从管理者的思路上也是有一定区别的,在欧洲的项目政府是每年有固定的预算来执行的,所以基本上项目都是按照最初设计的来执行,因为建造时间比较充分,所以出来精品项目的也相对比较多,例如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已经建设了一百多年了还没有竣工,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

反观我们国家的一些管理者追求的是“大手笔、大投资、高效率”,所以建设了一大批艺术内涵较粗浅的灯光“城市显示屏”。我们设计师有时候是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和时间来思考这些问题,随着设计时间的逐渐缩短和领导的“指示”,最后建设出来的成果,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太多欣赏价值的“灯光垃圾”。

这个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设计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来提高我们领导的审美和引导老百姓的审美,虽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坚信我们能走出一条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审美的文化艺术道路。

高枫简介

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系,2007年进入照明设计行业。2015中国照明网金手指奖“十大杰出照明设计师奖”获得者。

曾任

法国城市照明管理集团照明设计总监;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灯光工作室城市照明设计所所长。

现任

KKR(北京)照明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近年主要设计案例

无锡惠山万达广场夜景照明设计(2011年)

四川省宜宾市城市夜景照明规划设计(2012年)

东莞长安万达广场夜景照明设计 (2013年)

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县城市夜景照明规划设计(2014年)

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夜景照明规划设计(2014年)

新疆阿拉山口市综合保税区企业服务中心建筑夜景照明设计(2015年)

来源 | 阿拉丁照明网 作者 | 高枫

ID:alighting_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