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星+TCL 465亿面板策略和地位解析
OLEDindustry
·
2016-09-03
TCL集团本周一晚间公告,将投资465亿人民币,在深圳市光明新区新建面板11代厂,主攻43~75吋的大尺寸TFT-LCD面板与AMOLED面板,预计今年底动工,2018年中开始安装设备,2019年7月量产。
这项消息不仅证实,去年以来市场上对于TCL旗下面板厂华星光电将盖面板11代厂的诸多传言,也意味随着大陆对大尺寸电视面板的需求畅旺,面板业者希望降低对台湾、南韩等进口面板依赖。
公告的重讯中指出,TCL、旗下面板厂华星光电与深圳市经贸委签订3方架构协议,将建设第11代TFT-LCD与AMOLED新型面板生产线(又称G11项目),规划月产能9万片,使用的玻璃基板尺寸为3370mm X 2940mm。
这座11代厂将运用的面板技术,将主要采用氧化物半导体、Cu工艺、POA、Super GOA技术与OLED Printing技术,并生产43寸、65寸、70寸与75寸的液晶面板、超大型公共显示屏,以及OLED面板。
今年5月中,TCL美国子公司TCL USA曾不小心在官网上发出声明,其中提到当这座面板11代厂完工时,将超越中国最大面板制造商的京东方,于去年12月动工的合肥10.5代厂,成为全球最大的面板11代厂。
另外,上半年车汉澍接受其他媒体访问时也提到,华星光电希望从面板技术的领先地位,升级至整个面板生态链的领先。他说:「华星实现从产品领先到技术领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态领先不只在下游建设,还有上游材料和设备。除了规划的柔性显示(曲面面板)产线和G11外,还计划投资偏光片、芯片和智慧制造的事业。」
华星光电已经是中国第2大面板制造商,母公司又是电视品牌TCL,为何还要下巨资盖面板11代厂?综合近期报导,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
中国大尺寸电视面板极度仰赖进口,本土面板制造商对大尺寸电视面板的供应能力不足;
鸿海并购日本夏普后,今年泛鸿海体系在全球电视面板市占率恐拿下第一名,严重挤压陆厂生存空间。
华星光电副总:鸿海系今年电视面板市占将成全球第一
今年4月《第一财经新闻》报导,华星光电副总裁车汉澍分析,尽管中国已有超过10条的面板8.5代线,整体看似供过于求,但其实陆厂盲点,就是在40寸以上的大尺寸面板。
车汉澍说:「40、45和65英寸的电视面板,国内6大电视机品牌去年采购量达1900万片,几乎全部是从台湾、韩国进口,我们中国大陆蓬勃发展了这么多条生产线,但是依然一片都供应不了。」
他也预期,鸿海收购夏普后,凭借完善产品线,将冲击中国面板业,因为鸿海体系今年电视面板出货量市占率将成为全球第一,在40、45、50、60、65、70的主力尺寸产品,将更用力向中国大陆客户推广。
「(鸿海将)在40、45英寸挤压我们43英寸的份额(市占率),58英寸会以更低价格打压我们55英寸,为60英寸市场下探腾出空间。」车汉澍说。
对夏普:战略上藐视 战术上重视
车汉澍于4月深圳举行的「2016中国半导体显示高峰论坛」现场,回答媒体提问时也警告,绝对不能对鸿夏恋掉以轻心。
他说:「业内很多人对夏普不以为然,认为夏普是迟暮老人,但我们不认为如此。」
「夏普依然是液晶鼻祖,姜是老的辣,对夏普要始终存敬畏之心。它的技术后发之势还是强劲的,不可掉以轻心。」
鸿海收购夏普后,2016年在5.5代以上的面板产能占比增至20%,重新拉开与中国最大面板制造商京东方之间的差距,并与全球业界2哥南韩三星相差无几。
其次,2016年泛鸿海体系的电视面板,估计出货量年增26%,成为全球之冠;同期电视面板的出货面积也年增48%,几乎与LG Display持平。
电视面板大尺寸趋势不可挡在中国更明显
报导也提到,面板大尺寸化的趋势不可挡,在中国市场更明显。在中国电视面板的零售市场,今年平均尺寸46寸,远高于全球平均值。
车汉澍说:「再过4年,全球平均尺寸将达45.6寸,中国预计达50寸。在未来3~4年,55寸、65吋或甚至75寸,会成为市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