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市景观节点夜景照明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照明学会《照明工程学报》 · 2016-08-3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陈学文,刘丹青
引言
视觉是我们感知外部世界的主要媒介,而视觉的形成离不开光的刺激作用。所以光环境的塑造也可以说是对于我们视觉环境的塑造。优秀的照明设计就是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光环境,在满足照明的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关注照明环境的参与者的主观感受,带来优化的空间体验,进而使人产生良好的情感倾向,对环境产生向往和认同感。城市夜景规划作为城市尺度下的整体照明设计,在合理考虑原有景观规划空间布局和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其特有的细节方面的艺术处理手法使得城市夜景观流光溢彩,充分展现现代都市的魅力。
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夜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发达国家的夜景照明已经日趋普遍化和成熟化,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都有与其城市日景相配的极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的建设水平也日益成为反应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及城市活力的特色标签。
我国的夜景照明虽然整体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在外滩及南京路启动夜景照明工程的带动下,北京、深圳、重庆等其他各大城市纷纷开展城市夜景观建设,并已取得诸多成效。北京王府井大街,深圳深南大道,重庆山城等灯光夜景工程都已成为国内夜景建设的典范之作。天津作为北部沿海重要城市,近年来也已成功建设了海河“一河两岸”夜景等一系列城市亮化工程,成绩斐然,在2015年还曾获得中照照明奖城市照明建设一等奖。如今天津再度启动以“金色海河,流光岁月”为主题的十项亮化升级工程,继续着力打造符合天津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特色城市夜景。
1天津夜景照明的规划布局因素
夜景是日景观在夜间的再次表现,二者不完全等同,但紧密联系。
1.1 “日景观”与“夜景观”的统一
天津城市夜景观的整体设计统一考虑了昼夜景观图底关系的转换和融合,将中心城区、特色景区和其他区域景观节点的夜景布局按照有逻辑的主次关系,空间序列以及环境氛围来设置照明,并结合城市原本的肌理和文脉,使夜景与日景在形式上自然衔接,风貌上气质相合,二者融为一体而不显得突兀。
1.2天津市地域化景观文脉特色
每个城市由于其发展历史,自然条件,文化土壤的不同,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性格,这就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景观文脉。天津的城市发展与水有关,古有“九河下梢天津卫”之称,至今河道水运文化在城市中仍存有深刻影响。天津卫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发轫于明清之际海河、南运河、北运河的三河交汇处漕运带来的繁华商贸,形成了特色的津沽文化。而近代史上天津由于其特有的租界历史,又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自古以来在地理区位和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独特地位,形成了天津城市内本土与西洋合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特色。
1.3天津夜景观的规划及布局
天津城市布局具有鲜明的地域化特点,虽然总体地形平缓,但由于河流的影响,天津又有自己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
“十二五”期间,天津市明确提出市中心城区城市照明将以道路照明为基本骨架,以大中型公共建筑、桥梁等建筑物为景观照明主体,以广场、开放性公园等公共空间为节点,以海河、风貌建筑区等为特色,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天津市夜间景观(图1)。天津夜景规划以海河沿岸景观带为空间主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城市设计,确定了城市照明“一轴、三心、九点、九线”的总体空间布局。
2天津景观节点的照明艺术特色分析
天津的景观节点以海河沿线为主线,火车站区、滨江道商业区、古文化街、小白楼、解放北路,意式风情区,文化中心等为亮点,鲜明地体现出天津历史印迹与现代文化多元共存,兼容并包的独特城市风貌。而针对这些重要节点,天津的城市照明设计从色彩,形态,对比等主要的设计原则出发,运用了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来塑造城市夜景。
2.1夜景色彩的运用
色彩的运用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对视觉和心理产生刺激的主要因素之一,白天的城市景观主要光源为太阳光线,天然光的色彩在昼间呈现的比较稳定和单一,而夜景照明由于采用人工光源,所以可以使用更多样而丰富的色彩表现,使得夜间景观更灵活、绚丽。
1)注重色彩对心理感受的影响。在夜晚,由于没有太阳光线,灯光成为塑造景观环境色彩的主要手段,而色彩对于空间感受,情感倾向和环境气氛的影响非常显著。在天津的鼓楼,古文化街一带(图2),场地性质为商业步行街和娱乐性场所,故照明色彩也相应较为浓烈而活泼,多使用红,黄色等暖色系的光线,辅以一些小面积的蓝,紫,粉色的星光灯来点缀,可以给人带来新鲜、振奋、活泼之感,营造一种喜庆而愉悦的氛围。
在海河沿岸的行人步道和活动广场,场地性质是休闲的游憩空间,多使用照明面积较小的白、蓝、绿色的地灯和射灯,透明度较高,容易产生与自然的草原,森林,湖水相关的联想,给人以清爽,放松,镇静的感受,比较符合作为休闲漫步性场地的设计初衷。
2)体现色彩搭配的协调性。色彩搭配的协调使得视觉环境和谐,有序而不枯燥。色彩的协调意味着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和纯度)之间的靠近,从而形成色彩的统一感。因此,色彩的和谐应表现为对冷暖,明暗,纯度等因素组合中的和谐及对比中的衬托作用。将色彩的搭配原则反映到照明设计中,即灯光的照度,显色度需要搭配和谐,才能使环境色彩统一有序,赏心悦目。
灯光在塑造夜景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衬托和暗示,以体现景观本体的文化内涵和寓意。所以,选用灯光色彩不能过多或杂乱,应该与建筑景观环境相协调,突出场所空间的特有气质。首先考虑照明的基础物理需求,要满足一定的照度,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将纯度和多色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相近色系的单色光为主,体现或庄严,或洗练,或亲切,或活泼的空间氛围。天津海河沿岸的中心商务区的众多写字楼等办公性建筑,由于场所性质相对庄重、严肃,照明设计也偏向严谨、素雅的风格,多在建筑的脚部和分层接缝处使用色调稳重的单色射光,以明度和纯度较低、偏白色的淡色光为主,强调统一性,绝不随意使用对比色和互补色等对比强烈的彩色光,旨在烘托建筑高大的体量感和庄严,肃穆的气氛;而如天津意式风情区这种步行街区,整体尺度比较平易近人,属娱乐和休闲的服务性场地,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加注重多样和富于变化。照明主要集中在喷泉,绿地,广场,道路两侧,建筑立面等区域,照明色彩大面积使用橙黄,橘红等相近色调的柔和性彩光,局部点缀一些绿、蓝,紫等对比性点光和条光,通过色彩比例的调节将几种色光统一在整体和谐的暖色调中,制造温暖亲切,愉悦舒适而不失活泼的环境感受。
2.2夜景照明的形态与节奏
在照明的形态方面,可以通过光源的大小、长短、曲直;照射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灯具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高低、远近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进行综合设计。
天津夜晚的花园,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的环境照明运用了多层次多形态的灯光设计手法:以阵列性的灯柱来标识出开敞的活动场地区域,以条状的嵌灯和桩形埋地灯点亮花坛、座椅等公共设施,而以按一定序列排布的长短不一的灯带和星星点点的灯串来装饰景观绿植,使树木和草地如同披上星光织锦,赏心悦目。这些不同形态的光源通过有机组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照明系统,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除了环境照明,建筑物照明也是城市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考虑打光的不同位置和照射方向来凸显建筑物。天津解放北路附近有许多民国时期的老洋行建筑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办公楼(图3),多在建筑脚部和线脚、山花及柱式等重点部分,用射灯打出顺光或侧光,向上部和纵深方向引导视线,体现崇高,庄严的视觉感受。
天津由于沿河发展,是一座多桥的城市。对于桥梁这一类形态特殊的构筑物的照明设计,以海河奉化桥为例(图4),首先根据其本身形态排布灯光勾勒轮廓,并调整光源排列的节奏和疏密,将灯光构成极具视觉美感和韵律感的光带,如同流星串珠,将桥梁映照得美轮美奂。
2.3利用对比塑造夜景的空间层次
夜间人工光线有别于日间自然光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光源位置一旦固定不易改变,也由于光源实际位置的限制,容易出现层次单一的现象。而对比法则是艺术照明中常用的法则,通过对比,可以突出视觉的中心,起到视觉焦点的作用,给人以注意、兴奋、个性鲜明的印象,能够有效地体现层次感。
在人流密集的繁华地带,往往灯光照明也是极为丰富而多变的。海河三岔口地区是海河景观带的中心节点,街灯,霓虹灯,广告灯箱,桥梁射灯等层层叠叠,各放光彩。在如此庞杂的照明系统中要把握夜景观的空间秩序,需要通过光的强弱对比来突出主次关系。所以在照明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利用不同的照度,不同显色度的光源调节,通过对建筑,街道,植物绿化等多层空间底景的差异化照明,来塑造装饰性照明景观的层次感,突出空间的可识别性,同时增加其趣味性,使得一些城市公共空间在夜晚能够焕发光彩,吸引人群,保持空间的活力。
位于三岔河口的永乐桥上的“天津之眼”摩天轮,直径一百一十米,约三十五层楼高,整体悬挂六十四个360度透明轿厢,体量十分巨大,在高彩度的嵌灯的映照下,以耀眼的粉红色和亮蓝色交替辉映,构成了一座璀璨夺目的光轮(图5)。而周边建筑普遍为百米以下的非高层建筑,此刻便作为摩天轮的空间底景,以暖白、暖黄的泛光照明形成柔和的光带。三岔口的照明通过大面积的单体色块与低矮的长线条色带的对比;高纯度、色彩浓艳的灯光与低纯度、色彩淡雅的灯光色彩的对比;以及深色的河水和夜空作为背景幕的映衬,这三重对比关系,使得摩天轮的灯光格外醒目,与荡漾的海河柔波交相辉映,绚丽多姿。灯光艺术使得摩天轮从原本机械结构的无机构筑物变成了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有机艺术体,也为海河夜景添上了一道浪漫光彩。
2.4 公共艺术激活夜景环境
从20世纪60年代的欧普艺术兴起以来,光的运用进入了公共艺术的领域,与光有关的视觉艺术风行世界,也影响了照明设计。优秀的夜景观除了对于灯光本身的运用,还包括灯具本身的设计,常见的艺术灯具有:装饰性的发光标识牌系统,具有地域风格的景观灯序列、灯光雕塑,以及独立的灯光装置艺术如音乐喷泉等。
景观灯和灯光雕塑本身就是城市公共艺术图谱中重要的一环。在天津一些极具异国风情的历史街区,巴洛克式的路灯、形状为古典主义纹样的霓虹灯,以及充满童话色彩的南瓜马车、号角天使等灯光雕塑,点亮了黑暗中沉寂的城市建筑和街道,并为它们披上一层超现实的梦幻外衣。作为装饰性的公共设施和景观小品,灯具的形态与整个场地的建筑景观风格相和谐,它们强化了场地的景观内涵,自身也成为体现城市的艺术性与文化意蕴的一个典范。
灯光装置艺术是相对最为独立的灯光公共艺术形式,它打破了具体的艺术形式的界限,将光电艺术与造型艺术、音乐结合在一起,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带来多层次多维度的视听感受。坐落于河西文化中心中心湖区的音乐喷泉是天津颇具代表性的大型灯光装置公共艺术,喷泉中心大圆直径80米,弧线长156米,与天津大剧院顶面投影的圆形重合。在晴朗的夏日夜晚,灯光映照下七彩变幻的弧形水柱会配合《卡门》、《梁祝》、《蓝色多瑙河》等古典乐曲翩然起舞,静而涓涓细流,动而矫若游龙。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跌宕起伏,光影舞动,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极具感染力(图6),这是现代公共艺术所独具的综合性表现手法优势。文化中心的夜景也堪称天津这座国际化的现代都市夜景中的一颗闪耀明星。
3 启示
天津市夜景照明的设计让城市夜景能够与自身的历史文脉以及市民的精神文明需求相匹配,让夜晚的城市仍旧具有活力和吸引力。这种设计理念已经超越了单纯“让城市亮起来”的基础层面,进入了追求有内涵、艺术化,符合城市性格气质的“量身定做”阶段。夜景照明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凸显城市魅力,成为城市另一种形式上的文化名片。希望通过本文对于夜景照明设计的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总结,能够为天津市未来的夜景提升工作提供参考,同时对其他城市夜景照明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版权声明】
《照明工程学报》微信公众号ZMGCXB所刊载内容版权归《照明工程学报》所有,未经本刊同意或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散布、引用、变更或出版该内容之全部或局部。若需转载,请注明该内容来源于《照明工程学报》。
《照明工程学报》投稿指南
一、邮件投稿
请将论文稿件(WORD电子版)以附件形式,EMAIL发送至《照明工程学报》投稿邮箱:zmgcqk@163.com。
二、在线投稿
请登录《照明工程学报》网络采编平台http://zmgx.cbpt.cnki.net/,登录作者投稿系统,免费注册后,按照本刊投稿要求,在线投稿。
投稿过程中,若有问题,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联系电话:010-65830997
在线QQ:1900562230
微信公众号:ZMGCXB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zmgcqk/
照明学术交流QQ群:205906589
《照明工程学报》China Illuminating Engineering Journal(CN 11-3029/TM,ISSN 1004-440X)于1992年创刊,是由中国照明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 VINITI)、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Index of Copernicus),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中国邮政中邮阅读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多家机构收录,2009年入选为中文核心期刊,2014、2015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照明领域权威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