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根中指诊断3个COB病情?
广州国际照明展览会
·
2016-06-30
上周少数派开出一纸祖传秘方《适合做射灯?COB到底骗了谁》,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这个带着一点处方味的单子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充分体现了广大“患者”久病不治、渴望了解COB病情的焦虑!对于COB病,业内中毒时间长,吸入剂量大,以致难根治、常复发。所以各位对于本派开出的药方一定要坚持服用,千万记住:
药不能停!
我们同时也收到一些来信,下面有请少数派特聘老军医用一根中指来解答一些大家问到而文中没有讲到的问题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
“ Medical Record 1 ”
患者: COB封装的热传导途径是芯片-固晶胶-铝材,而SMD为芯片-固晶胶-焊点-锡膏-铜箔-绝缘层-铝材。按理COB封装的系统热阻要远低于传统SMD封装的系统热阻,散热咋地就不好使了?
老军医: COB的散热不好与其热传导途径是两码事,散热不好是COB产品形态导致的底层逻辑问题,很多患者从一开始就把方向搞错了,以致于拐不过弯来。换言之,热阻低的COB散热不会好,热阻高的同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参见药方「对散热来讲,低发热量、大面积散热的情形要远好于高发热、小面积散热的情形」和「所谓「导热能力好」只是能把COB产生的热导出来,至于接下来对热的处理COB是完全被动的」。也就是说,这个缺点是产品形态决定的,和产品的具体参数无关。只要形态不改变,这个问题只能被外部的散热部件改善而不能由COB本身彻底解决。
“ Medical Record 2 ”
患者: 眩光问题不是存在于任何高亮度光源吗?
老军医: 这个问题的描述并不严谨,正确的表达是「任何表面高发光强度的光源都存在眩光问题」。很多患者会把"高亮度"简单地理解成"发光总量",这是错的,科学的表达是「肉眼所看到的光源表面发光强度」。
而问题是,光源表面的发光强度和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照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照度强不一定发光量大,反之亦然。举个栗子:100毫瓦的激光足以致盲,却无法照亮10平方米的空间。这段有点绕,希望各位细读理解,一旦理解错误,后果很严重哦。
“ Medical Record 3 ”
患者: 光效低并不是COB本身的缺点,文中举例说芯片排布密集而导致光损,同理任何封装结构芯片密集时光效都低。
老军医: 「光效问题不仅仅存在于COB上,但是COB的产品形态决定了其光效低」。虽然表面贴装在理论上也存在灯珠紧密排列的可能(个别冷门的产品目前除了紧密排列别无他法),但其他的产品都保留着「不」紧密排列的选项。唯独COB由于产品形态的问题,没有选择。这,是不是COB产品形态之过呢?
来源 | LED少数派 作者 | 猫老爷
点 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
LED圈请深思:王石为何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