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说Display
LED新型显示产业智库
关注公众号
LED照明新常态下的融合模式
千家照明网 · 2016-06-27
自从大功率LED照明从2007年的应用被“点爆”,LED照明企业便以几何级的数字在增加
LED照明新常态下的融合模式
据对LED企业的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半年之前的企业数量超过25000家,2014年下半年LED的销售快速进入“瓶颈”阶段:技术扁平、产品同质化严重、替换市场渐趋饱和、LED制造企业野蛮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剩等,导致销售环境日益恶化。
2014下半年至今,对于LED照明行业而言,可以“冰火两生天”来形容,笔者大概整理了一下,约产生一些关键词:一边是“并购”、“控股”、“上市”、“扩产”、“电商”。另一边是“倒闭”、“跑路”、“失联”、“欠薪”、“跳楼”。LED照明行业的“丛林法则”、“强者愈强,大者恒大”态势业已经形成。
LED照明新常态下的融合模式
从关键词可以看出,LED照明整个应用态势并非如多数负面消息所说的一样--已经接近全饱和,事实上,LED照明应用领域远没接近全饱和点,仅说明LED照明应用自点爆以来,第一阶段通用类LED照明灯具在“照明替换”领域已被全面打开。
所以,我们可以稍微“悲观”的认为,照明替换部分市场接近饱和,也由此导致LED通用照明市场在价格上相互颠覆着进行竞争,不具资金实力和没有核心技术的LED照明生产家和过度使用商业模式的厂家会首先殺羽,如高买低卖利用供应商货款周期野蛮布市、为了拼抢某些客户放宽结帐周期等原因导致资金链断裂,陷入万劫不复。
很多业内人对这段悲叹深有同感:“LED照明是个有希望的行业,但从事LED照明的人大部分人没希望!”是不是这样呢?关键是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负面看法不在这里过多述说,说积极的看法。
LED照明新常态下的融合模式
LED照明产品可分为三个阶段,这样我们便可以更精准地看到LED照明产品的机会所在: 一是通用类LED照明。二是创新类LED照明。三是延伸类特种LED照明和非照明类LED产品。
通用类LED照明产品,笔者认为是“基本六类”LED照明灯具,指的是LED日光灯管、LED球泡灯、LED筒灯、LED射灯、LED面板灯、LED吸顶灯,由于“基本六类“技术扁平、价格低廉、竞争激烈,通常这几类灯具适合大众消费,消费体量庞大,有强大生产能力和有渠道实力的厂家占尽优势,在第一阶段的“照明替换”大局已定、尘埃落定。
创新类LED照明灯具除了在照明功能的优化,还大胆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应用。比如灯体材料方面,原来是铝合金外壳更改为塑包铝或全塑。光学材料方面,原来是PC罩的改为玻璃罩。
驱动电源方面,原来是隔离电源先改为非隔离电源,再改为电子整流桥堆(阻容降压),再到性能极佳的高压线性。光源方面,原来局限于大功率1W/颗的光源,派生出中、小功率光源(SMD2835、3014、3528、5730等)。封装方面,正装、倒装、CSP、Wicop。垫底方面,蓝宝石、炭化硅。灯具方面,高功率、远投光、情趣、情景、摇控、遥感、遥测、智能、智慧。系统方面,APP、WIFI、蓝牙、ZIGBEE等等。
LED照明新常态下的融合模式
延伸类特种LED照明和非照明类LED产品,乐观地认为是“蓝海”领域,这些领域需要打破技术边界、学术边界和行业边界,如构建植物工厂里使用到的LED植物照明,便有智能控制系统、光照系统、种植系统、给排水系统、通风系统、恒温恒温系统、厂房结构系统等,横跨电子研发、光学、工程、农业科学等领域。延伸到特种照明应用功能的还有汽车照明、医疗照明、深水照明等等。非照明类的产品有半导体检测、探测、光信号传输、树脂固化等等应用领域。
未来,半导体照明(LED)与电子行业的接合可能,从而达到在LED照明产品的品质改善,在技术应用的延伸,在非照明领域得到拓展的商机。
就LED照明发展阶段而言,第一阶段“照明替换”已经接近结束,第二阶段的“创新性照明”和“延伸性照明”进入开启状态。LED照明从第一阶段一路走来,还有技术、应用、品质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延伸部分的问题,如随着LED功率越来越大,体积要求越来越小,对电子元件、电器元件、散热、光学要求等也越来越高。
LED照明新常态下的融合模式
随着LED具有的功能延伸到特殊应用领域,如植物生长、藻类生长、养殖生长、杀虫消毒、医疗保健、定位打印、智能智慧、功能集成等未来型的功能照明和非功能照明产品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技术、学术、产业边界需要打破,包括照明、电子、系统开发和集成及因LED应用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只有打破各领域的边界,才能建立一个广义的生态圈,才有可能催生出新的跨行业、跨产业、跨价值链重构的经济形态--平台式共生经济圈。
那么什么样的“平台式共生经济圈”才符合大多数人的期望呢?“这个平台式共生经济圈”如何运作呢?共生型的战略需要共生的组织,共生型的组织需要有:利他思想,利益共享,细分专精,思想、文化升级,先进模式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的应用。
只有让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全情投入,大家都能够充满激情的投入共生模式构建中,能够不断的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的在众多领域不同组织之间形成组织化,真正让这些专业人士变成跨界人士,让跨界人士变成全能人士,通过密切协同催生新的经济体,创造新的价值。
最新活动
往届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