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炭到当代艺术的华丽转身 | 龙美术馆(西岸馆)
VF照明 · 2016-06-11
LONG MUSEUM WEST BUND, SHANGHAI
当充满活力和意义的内容处于中性状态时,
结构的形象和设计就显得更加清晰,
这有点像在自然或人为灾害的破坏下,
城市的建筑遭到遗弃且只剩下骨架一样。
人们并不会轻易地忘记这种再也无人居住的城市,
因为其中所萦绕的意义和文化使她免于回归自然。
-- Peter Eisenman
▶ 前世 ◀
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前身,是位于黄埔江边的“北票码头”,它建于1929年,是上海港装卸煤炭的专用码头。
这里的地上是常年的煤炭运输所造成的黑漆漆的一片,毫无特征的扁平的地下室的顶板,残留的这一段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煤料斗卸载桥,这个上海工业文明时期的遗存物,愈发显出它落寞却又孤傲的神情。
上海在经历了对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利用之后,这个煤料斗卸载桥被毫无异议地保留了下来,在丧失了它的原本功能之后,却变为一个纯视觉与空间的景观物。
▶ 今生 ◀
2011年年底,这里被建筑设计师柳亦春先生重新设计改造。
新的设计采用独立墙体的“伞拱”悬挑结构,呈自由状布局的剪力墙插入原有地下室与原有框架结构柱浇筑在一起,地下一层的原车库空间由于剪力墙体的介入转换为展览空间,地面以上的空间由于“伞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对联接形成了多重的意义指向。
机电系统都被整合在“伞拱”结构的空腔里,地面以上的“伞拱”覆盖空间,墙体和天花均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们的几何分界位置也变得模糊。
这样的结构性空间,在形态上不仅对人的身体形成庇护感,亦与保留的江边码头的煤料斗产生视觉呼应。
▶ 感悟 ◀
如今,人们去美术馆不再只是一件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的一条道走到底的观看活动。
尤其对于当代艺术,除了观看,还有展示本身,甚至艺术的创作本身,都期待着一种不确定性,观看是身体的移动与意识的配合,让身体获得一种自由感,这是选择自由墙体平面的重要原因。
而身体自由感的获得,首先源于身体意识在空间中的存在。
龙美术馆 - 西岸馆
业 主:刘益谦、王薇夫妇
建造地点: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
建筑面积: 33,000㎡
竣工时间: 2014.3
建筑设计: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柳亦春/陈屹峰)
结构与机电: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照明设计:上海光语照明设计
V F 灯 具:APOLLO系列、BOX系列
▶ VF LIGHTING ◀
本场馆广泛使用的VF APOLLO系列LED导轨射灯,其工业设计的美感,与美术馆的当代艺术气息完美融合。
在灯具的眩光控制方面,APOLLO更是赢得设计师的青睐,在保证场馆亮度的同时,也能保证参观者有更为舒适的视觉体验。
在低矮公共区域位置,设计师选择VF BOX系列LED明装筒灯,它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增强了层次感,让参观者的视野变得更加丰富。
VF LIGHTING 始终追求高品质的光,
配合设计师们营造视觉盛宴的享受;
VF LIGHTING 同时追求工业美学设计,
让建筑照明的室内灯具也能装点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