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桢
上海禅影照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师
阿拉丁新媒体特约撰稿人
如果说起照明行业内外最为人知晓的照明设计名言,一定就是“见光不见灯”这五字真言了吧?因为这五个字太普及,知其究竟与一知半解的业内业外的人都喜欢引用它来表达他们的设计要求和期望。
曾经与知名室内设计公司的设计师有这样的对话:
“我想要这面墙均匀照亮”
“好的,那么根据墙高,离开墙的这个距离我们装墙面布光灯可以吗?”
“天花板上我不希望看到有灯具。”
“......那么地面上做埋地灯可以吗?”
“埋地灯有眩光,不可以装!”
“那么两边墙面做暗藏的结构,四周向内照亮呢?”
“墙面没有预留这样的结构。”
“那么,我哪里可以装灯呢?”
“我们希望见光不见灯!”
“......”
一直想说,见光不见灯,不是不装灯,请不要乱用这句话。
一直想问,为什么不能见到灯?难道好的照明设计就是完全没有眩光吗?
“见光不见灯”是指灯具暗藏,看得到光,但不能直视到灯具的存在。常见的照明手法是:灯槽里的灯带和发光天棚。而这两种手法营造的都是环境氛围光,优点是最大程度避免了灯具眩光。
近几年流行的极简主义设计师为了空间的干净无尘,效果图中的空间总是清清白白,天花板上更是一个孔洞也没有,可是细看下面陈设,又是明暗有序,该亮的物体都有一束光照着,只是不知道光从哪里来的。真正是在效果图上做到了见光不见灯。
遇到极简风的设计师,我总是要很小心的与他们商量哪里可以安装灯具,真怕一个开孔就破坏了他们的整体风格,而通常这个沟通过程总是在互相拉据退让中,取决于他们要不要这里有光亮,取决于所有灯具安装在一处是不是能照亮那个遥远的物体,总之,灯具要集中,少到最少。
如果这个项目是居室住宅,用台灯、落地灯等装饰灯具补充照明不足是完全可以的,而且更显得居家环境温馨舒适。如果是一些展示空间、商业空间或公共区域,即使天花上所有灯具隐藏,难道别的风、电、应急系统也都可以隐去不见吗?那么为什么独独对灯具如此苛刻呢?
如果灯具在空间中是必然的存在,不能隐藏就不必去刻意隐藏,而应该考虑选择的灯具如何适应设计风格,如何通过设计来使灯具与空间相溶合。
个人认为,不同性质的室内空间照明的舒适性和照明表现的艺术性是不同的。以人使用为主的空间,应该在考虑人的使用需求的同时以照明舒适性为主。
而在那些室内展示空间,如美术馆、博物馆,展厅等,将展品表现的好看比控制眩光更重要,眩光的控制在这类空间中应该由专业的照明设计师合理的选择布灯点位、考虑参观视角、选择高品质的灯具,在最大程度上来减少眩光,偏执得要求完全没有眩光而放弃把展品照得好看的照明方式和安装位置,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照明设计师应该做出合理的取舍。
我们常说用照明表现好一个雕塑作品,至少要用三个角度的光,那么这些光布在哪里,人会怎样经过展品旁边,会站在哪个角度观赏它,从哪个视点欣赏它最美,都和照明设计对作品的理解布光密切相关。
近几年室外照明项目都很忌讳用埋地灯,仿佛埋地灯就等同于眩光,等同于无可避免的在视觉中出现灯具。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大部分项目没有预算选用高品质的户外灯具,而一旦无底限的降低灯具品质,光的舒适性是总是最先被忽略的。也因此,墙面布光灯的技术发展不断在减少灯具安装的离墙距离,以便更靠近被照墙面。
挪威克里斯蒂安松Kilden表演艺术中心波浪形挑檐夜景照明是整个建筑最大亮点,芬兰照明设计师Julle Oksanen大胆地使用了大量埋地灯表现出最佳的照明效果。如果埋地灯是最佳照射位置,为什么不能或不敢这样做呢?
但是相对于室内照明,室外照明项目中不那么强调见光不见灯,甚至几乎是相反的“见灯不见光”——那些只看到发光的灯具,而发出的光没有任何功能性作用的照明。我一直认为建筑照明设计更多的是为了表现建筑特色而存在的,是对建筑夜景的诠释,而不应该脱离开建筑本体存在。
随着像素点状灯、数码管、LED屏幕在建筑外墙面上铺天盖地的出现,夜景照明更多的是在看灯具,而不是在看光,看建筑了,这样的照明方式不过是灯具技术发展后的线条勾边照明。
其实,我觉得外立面照明更应该多考虑“见光不见灯”,而这一点需要照明设计师更早的与建筑设计师沟通,越好的建筑设计师会越早的考虑为别的相关专业预留可能,也越早的会与别的专业讨论后期可能产生的配合。所以好的项目不会只是单一专业的成功表现,应该是各专业配合的结果。
试想,如果建筑师在早期建筑概念时就考虑了照明的可能性,与照明设计师讨论了实现照明效果的方案,那么他们会在方案中为建筑夜景照明必须安装的灯具预留好安装空间,甚至设计安装节点来隐藏灯具。现实是有太多建筑照明项目因为没有安装可能而选择放弃照明或者暴露灯具安装,对白天的建筑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直想好好聊聊这句“见光不见灯”,太多的滥用和泛指几乎让我鄙视这句话的出现。如何正确合理的运用这句话到照明设计中去,也是照明设计师思考的方向。
来源 | 阿拉丁照明网 作者 | 倪桢